(优秀)读《阿长与山海经》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阿长与山海经》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之时,正是心绪芜杂。面对纷乱复杂的人性与社会,他彷徨,无奈,想起了他短暂童年中那份人生少有的纯真,简单,便也忆起了童年时那个待他最为关爱的人——长妈妈。
童年鲁迅,对于长妈妈的态度变化不算少。在她睡觉姿势极不雅观时,或是在她教给鲁迅许多繁琐规矩时,又或是在她“谋死”了他的隐鼠时,鲁迅感到麻烦,无奈,不满;而当她给他讲长毛的故事时,鲁迅却又对她感到肃然起敬了。但这些变化,随着长妈妈给他买回了《山海经》而停止——那时他是多么渴望得到那本书,可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他,正当他失望时,那个他最看不起的人,竟满足了他的愿望,是多么让他惊喜!从此,他把《山海经》视为极为心爱的宝书,时隔多年,“人面的兽,九头的蛇”那些神奇之物都还历历在目。童年美好而珍贵的记忆,定格了书的模样,也定格了小鲁迅对阿长的敬意与深深的感激。
成年鲁迅再去回忆长妈妈,随着对她来迟的了解,愧疚、同情之感油然而生。不错,长妈妈在鲁迅心中的地位之高不言而喻,但直到阿长入了地母的怀里,鲁迅都不知她的姓名。阿长就像千千万万个旧中国的妇女一样,数千年来没有做人的地位,“连羊还不如”。她还是个青年时就守了寡,连亲生儿子都没有,老了全无“天伦之乐”;她忙活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她把鲁迅看作是亲生儿子一样关爱,也许看见鲁迅为《山海经》日思夜想时,她也会心疼他,而对鲁迅来说,长妈妈带给他的,是成人社会少有甚至没有的赤诚之心。最后,在鲁迅外出读书时,阿长“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其时发病,不久身故。她静悄悄地死在了那个蒙蒙细雨的多云天,死在了她人生中少有的娱乐带来的愉悦中,无人知晓,远在千里之外的鲁迅更无法知道。她那个关心备至的“儿子”,在忆起种种往事时,在逐步了解她时,在恍然发觉她赠予他的那本《山海经》已然失掉时,在知晓她同一班妇女脱下裤子站在城墙上其实是何等耻辱时,终于对她有了愧疚与同情之情,同情她的遭遇、同情她的可笑、同情她的可悲。也许,这也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他也懂得,阿长不仅是他的保姆,也是“什么姑娘”,也是她自己。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既包含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激,尊敬,愧疚,也包含了他对以阿长为代表的千千万万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同情。
搁笔之时,同样希望,阿长能在仁厚黑暗的地母温暖安心的怀里,得到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