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哀与歌——读《四世同堂》有感

时间:2024-02-20 08:04: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战火中的哀与歌——读《四世同堂》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火中的哀与歌——读《四世同堂》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

  读罢厚厚的书籍,特意找来同名改编影视作品的主题曲来听。一曲终了,心中百感交集。手指摩挲过书页,纸张粗糙的质感同印刻于其上的墨迹一同描摹着上世纪战争年代的北平。

  一座城,一个小羊圈胡同儿,一条曲折的葫芦巷;几户家、四代人,一场战役;一位老人,一段记忆,一本书,一片情。你无法不记忆深刻。

  往事成诗,流水般平缓地淌过心间。一字一词,都是战火中的哀与歌。

  北平,祁老先生生活了一辈子的城,在他心中,是永恒的安定处所。在这里,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日本人的侵略,他亦觉得不足为惧。然而,战争的号角吹响后,事情远没有老人想的那样简单。小羊圈很快陷入战争的纷乱之中,几户人家被迫寻找到自己的谋生之道。

  乱世见人心。在北平沦陷的压抑与恐慌下,许多无知而懦弱的人们选择向侵略者屈膝。更有甚者,早就把国之危亡抛诸脑后,为了飞黄腾达,不惜为日本人做牛做马。其中,冠家人作为一个缩影,可谓无所不为。不仅出卖女儿色相获取高位,做尽伤天害理的勾当,还屡次不知悔改,最终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流落街头。

  可悲的人!平庸的人生让他们变得漠然,对祖国没有一丝情感,反而充满了厌烦。一味地追名逐利,竟相信残暴的侵略者能带给他们永恒的满足。殊不知,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中,任何暂时的利益都是虚幻的泡影,是一触即碎的假象。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我们需从历史的角度去评判他们的所作所为,并引以为戒——国事之前,没人可以逃避、可以自私自利,有国才有家,才有千千万万个平安喜乐的百姓,和中华儿女永远不会阻断的血脉相连。

  当然,暗的天空中,也泛出些亮的星光来。

  祁家长孙瑞宣,与祖父在年纪上只差四十岁,而在思想上却相差有一两个世纪,是四世同堂的顶梁柱。为实局所迫,他想革命却又不能革命;虽知识渊博,却只能为谋生而屈于英国府作事,也因之入狱一次,受尽生活苦楚。他徘徊于尽忠与尽孝之间,为照料家人,忍痛做一个“懦夫”,却也在这种情况下,始终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承担重任,时时忧国,是敢于反抗侵略的象征。

  同样的,祁家三兄弟中的老三——在一次次成长中逐渐成熟的祁瑞全,由诗人转为战士、忍辱负重的钱家老人钱默吟,在苦难中觉醒、起身反抗命运的尤桐芳……众多人身体力行,踏出一条不屈服、不认命,可歌可泣的抗战之路。

  惶惑、偷生、饥荒。老舍先生用三个词,将书中内容概括的淋漓尽致。这是他呕心沥血完成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是对侵略者的憎恶、对谄媚者的鄙夷、对反抗者的赞颂、为时局所迫无可奈何的痛苦与对祖国深沉的爱。可歌可叹!这部作品是老舍先生留给我们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它是一本教会中国人民脱离腐朽的桎梏、走向平等科学的启蒙书,是让人们抛弃追名逐利机关算尽的陋习、为国奉献的教育书。它记载着黑暗与悲哀,写尽牺牲和血雨,秉承着热血与希望,描摹着胜利与未来。它是过去之书,是将来之书。它诠释着一个民族,谱写着北平,乃至整个中国的哀与歌。

  我们,从历史的废墟中爬起。

  我们,心向和平,守望未来。

  “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歌声又起,属于我们的天空,明净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