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引领幸福读后感

时间:2024-02-11 11:48:1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智慧引领幸福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智慧引领幸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智慧引领幸福读后感

智慧引领幸福读后感1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其他所有的事情。”内涵深刻的哲理,生动形象深刻的向我们展示了幸福,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却又难以捉摸的“心灵鸡汤”。在工作之余,我有幸拜读了周国平先生的《智慧引领幸福》一书,感受颇多,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大脑洗礼。结合自我的实际工作,希望接下来的工作用智慧去开启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用智慧去和学生,学生家长沟通交流,用智慧去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打开崭新的一页。

  在智慧的引领下,我想明白人生的道理,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与命运结伴而行,才能在寻求幸福之路上从容前行。也许,这就是智慧的真理所在。

  该书全面而细致地描绘了有关幸福,人生及生命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从幸福与价值观,享受生命,亲近自然,财富与幸福,成功与幸福,做自己的朋友,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爱的幸福,做人的最高幸福,面对困难,智慧引领幸福等方面,全面阐述了作者的经验和深刻思考。

  人是精神性存在,精神需要的满足是幸福的更重要源泉。在物质生活有保障之后,幸福主要取决于精神生活的品质。良好的智力品质表现在智力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做的事,拥有自己的事业。良好的情感品质表现在自我的充实,内在生活的丰富,这是自己身上的快乐源泉。良好的灵魂品质表现在善良,高贵的品德,真诚地信仰,这是做人的最高幸福。因此,我们要用智慧去生活,教学,寻求自己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能力,掌控这种能力在于自己内心力量的强大。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只有灵魂是享受幸福的“器官”。期中金钱最多只是获得幸福的`条件之一,永远不是充分条件,永远不能成为直接的幸福。快乐是幸福的衡量标准尺度之一,快乐应该不是单一的、短暂的、完全依赖外部条件的,而应该是丰富的持久的,自己精神世界的丰富是获得持久快乐的基础,也是拥有幸福的一种能力。

  神圣的休息日。反问自己?你有周末吗?你的周末在放松,在读书,在郊游,在会客,在愉悦身体吗?现在社会加班,超负荷工作已经是一种常态,然而如果仅仅是工作狂,仅仅为了加班费而加班,为了忙碌而忙碌,那我们反省一下自己,这是自己想要的工作生活状态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工作,工作就是一件自己的事业,需要自己用心来经营而不是用精力,用加班来为完成工作而工作。我们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一定会发现一些人每天都快乐的工作,而也有很多人整天忙忙碌碌,30岁却有80岁的心态。在忙碌中保持自己内心的从容。

  说到财富与幸福。很多人都知道财富并不代表着幸福。但是又有多少人能渗透期中的内涵那。之前跟一位老教师交流,说道财富问题。感触很深,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财富不是问题,只要学会等待。这也是一个人的心态问题。财富不是与生俱来的,死也不能带走。幸福就是找一个喜欢的和喜欢你的人,互相爱对方的性灵。每天充实而快乐,而不是为了金钱,权利而互相勾心斗角。就像圣经里说的幸福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每个人都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找自己的幸福。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着教师必须具有思想。金钱、地位、名望、荣誉都可以没有,却不能没有思想;琐屑、繁忙可以绊住教师的身体和双脚,却不能绊住思想之泉的流淌,“一个能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巴尔扎克)。有思想的教师是有主见的、善于动脑的人,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能够培养出有思想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是学习知识的引路人、问题的启发人,而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要做有智慧的教师,绝不能是一个思想僵化的人,必须得有活水般的思想,必须得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提升自己,更重要的是,可能会提升一代代人、甚至是一个民族。

  智慧不是一潭死水,智慧必须要靠终身学习才能得来。教师应该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这既是个体的需要,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需要。教师要把终身学习作为生存责任和生存方式,做一名学习型教师,需要一辈子学做教师。“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现在,网络知识和知识经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对教师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教师要学会并善于判断价值、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教师也要虚心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作为新时代的宠儿,现在的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确实超过了教师,教师就应该虚心向学生学习。

  智慧型教师需要多种智慧,面对顽劣孩子应有的智谋,面对优生需具备的睿智,面对最易被忽略的中等生所必须的理智,以及生活中与教育有关或无关的智略,各种智慧都需要好好掌握利用。

  纵观全书,它用心灵的智慧,为我们进行“幸福导航”。他倡导人们珍惜简单的平凡的生活,注重内在的丰富的精神生活。这对时下疲于生活,为名利所累的现代人,如清风,如甘泉细流,抚慰着躯体,滋养着心田。这使我联想到自我:有时工作中的麻烦事会让我心烦;学生们的浮躁表现会让我生气;学生成绩不好时会让我焦虑。这些都是缺乏智慧,没有真正用智慧去引领自我。

  其实,智慧没有大小,教育的智慧来自于平凡,有慧心的教师正是从平凡中寻找到了教育的契机。真正的教育是一堂又一堂平凡的课堂,真正的教育是一些又一些琐碎的教育细节。我将带着《智慧引领幸福》一书中学到的教育智慧,用心思考,在思考中创生教育智慧,真正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真正体会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人在世上生活。难免会遭遇挫折,失败,灾祸,苦难。这时候,基本的智慧是确立这样一种态度,就是把一切非自己所能改变的遭遇,不论多么悲惨,都当做命运接受下来,在此前提下走出一条最积极的路来。因为你别无选择,陷在负面遭遇中不能自拔是最愚蠢的,而人在这种时候往往容易愚蠢。我们教师要用这人生基本的智慧去武装自我,同时把智慧传递给学生,传递正能量,让人生基本的智慧种子生根发芽,永驻人间!

智慧引领幸福读后感2

  一直认为周国平作为一个作家,每每新书上市总是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凡事总是过犹不及的,宣传本是好事,可这样商业化的运作之下,总让人觉得这刻意得来的盛名之下,真实写作功底颇令人生疑。正是为此我极少看他的书。也是机缘巧合,今年单位读书活动居然是他的书。既来之,则安之吧。反正既然已经在手边,看上一看也无妨。

  初始翻阅并无太大惊喜,一言概况就是周国平是在用出世的心做着入世的事,于他思想比较接近的大概还有丰子恺,但丰子恺的出世思想更加坚定单纯,也许是因为他是真正的佛家弟子吧,尽管并未剃度,也在俗世间有自己的事业,但他总是对佛门清净地有着最最深沉的眷恋。相比而言,周国平的思想中宗教的思想并不如此浓厚,但他用一种“自我”的概念来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在纷繁复杂的世事当中保持住内心的平静坦然。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尽管世上有过无数片叶子,以后还会有无数片叶子,尽管一切叶子都终将凋零,我仍然要抽出自己的嫩芽。看到此处蓦然开朗,原本一直纠结于自己的生活平静如水,波澜不惊,每天每天都如此雷同的让人生厌,渐渐不知生活的意义何在了。看周围的人亦是如此,工作结婚生子,似乎大家都在重复着既定的轨道,平凡无趣,我常在想到底为什么都要人云亦云的或者呢?越想越感觉悲凉,阳光暗淡,草木生戚,盘旋在心中的死胡同原地打转难以走出。其实换个角度想想,这又何必呢。的确,我们的生活都非常相似,人生的大事也就这么几样,大家的时间也都相差不大,但正像看起来片片相似的叶子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不同的个体。我与他在细微之处差异巨大,我闲来无事便可于筝相伴,指尖轻抚琴弦,泠泠之音便将心中浮躁拂去。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也可以准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书法,舞蹈这些小时候没有条件完成的梦想现在都可以慢慢实现啊,我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在轮廓相似的条件之下还是可以有自己最独特的'脉络。

  另外,在书中还有一段文字非常触动人心。他说:一个人怎样才能算拥有自我呢?一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兴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他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并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如果有,便表明他正在实现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个性,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二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做人处事的原则,那是他的精神上的坐标轴,使他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如果有,便表明他拥有自我,这个自我是指他的灵魂,一个坚定的精神核心。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自我那必然迷茫彷徨,不知所措,拥有了一个安身立命的事业才能为自己提供一个人生的支点,除了物质上的保证,更重要的是事业可以让人心有所皈依,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知道有事情等待自己去做,也许有的时候真的很忙很累,也有时会有些怨言,但假期最初的新鲜感过去之后,每天这样的无所事事反而更让人心浮气躁,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在突然空闲下来的假期这样的感觉比常人体会的更深。有了事业并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充实的。作为教师,每日事物繁芜,起床的时候依旧天还未亮,晚自习放学的时候早已是万家灯火,有时难免伤心。但这时却不会有无所事事之后,心中失落,惶惑不已的感觉。虽然平时对工作是有抱怨,但在全心全意的投入其中时却是最开心的时候,这时全然忘记生活中的烦恼和不快,脑海中平静一片,只专注于工作,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做好,常常感觉时间飞速流逝,不觉已是休息时间。伸个懒腰,疲惫却满足。

  至于自己的真信念和做人处事的原则,有的时候会隐藏的很深甚至自身都难以察觉,但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这些蛰伏已久的信念会慢慢浮出水面。我们在日常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心中的信念都会有所反应,或者欢喜或者厌恶,诸般来自内心深处的反应都会使我们在不断发现心灵深处的真我过程中逐渐抛却外界加诸的干扰,找到当初游荡的灵魂在投入凡胎之前的爱憎。内心的真我抖落迷茫的灰尘,逐渐显现出来,它就是我们在入世的过程中应该坚守的原则。与人相处也好,处理事务也罢,不要盲从世俗眼光,不要理会闲言碎语,坚持聆听内心的声音,违背责任和良知的事情坚决不要去做,因为它背离了心灵的指引。人之初,性本善,内心的真我总是在人们内心不断挣扎的时候告诉你该怎么做,该做什么,可叹的是,世俗的喧嚣总是如此强大而嘈杂,遮掩住了心灵给我们的指引。

  以前曾经听人说过,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和自己对话,听听自己心灵的声音,当时还内心暗笑太过于理想化。但现在忙忙碌碌一段时间之后,却不知道自己的目的是什么,自己奔忙的价值又何在。这时无尽的失落就会涌上心头,而此时正是应该回顾生活,回顾自己,回归本真,与自己心灵对话的时间了。我在做什么呢,我的目的是什么呢,到底我不断追求的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东西。也许你会惊讶,诧异于自己居然这么久的时间都如此浑浑噩噩,只追求那些因为大家都争抢而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重要的东西,忙于这些,便忽视了真正重要应该真正珍惜的一切,比如家人,比如朋友,比如心灵的栖息。人生如此短暂,分清主次便显得尤为重要了。真我永远都是自己最好的导师,最贴心的朋友,它最知道你真正想要的事什么,只要你愿意每隔一段时间都安静下来,静静的听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提笔总是言未尽而意已深,每每心中思绪万千,但想把这种种心绪倾注于笔端却总是感觉文字在此时此刻变得如此苍白无力,反而不断出现佛家的几句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刻大约这首诗可做最好的注解。不能不感叹佛家的大智慧,多么芜杂的事物心绪佛家都能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并给与最深沉慈悲的指导。万般烦恼皆自取,何不静坐春风,聆听心间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