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形记》读后感 推荐度:
- 变形记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变形记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变形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变形记读后感1
今天,我打开电视,本打算看湖南台的娱乐节目,可令人失望的是湖南台播出的没有播娱乐节目,我本打算换台,可无意中却看到了《变形记》。《变形记》是城里孩子同乡下孩子互换生活角色的“真人秀”节目,我被节目的内容深深吸引,不知不觉便看了进去。
这一期《变形记》讲述的是一位被母亲称之为“魔鬼”的城市少爷与山村朴实无华的兄妹互换家庭,在互换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都是让人为之动容的情节。
这位城市少年到达了山村后,以“蜘蛛侠”的造型降临学校,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可第二天中午,他便在学校里大发雷霆,不懂得分享,在回家的路上,也显现出了不耐烦。而在城里那边生活的农村兄妹又是怎样呢?
在新父母的陪伴下他们获得了时常的新
衣服。哥哥很懂事,新妈妈给他买衣服,一直不要,留下了眼泪,我为他的真诚感动。
城市少年意外地知道了自己的.新爸爸很有可能得了白血病,一直问摄像叔叔病能不能治好,想到自己以前说过自己爸爸是“猪”便留下了眼泪。第二天一直在为这件事闷闷不乐,没有吃饭,后来,同学们过来了,对他说:“你吃一点饭吧,你吃一口我们就吃一口。
”可能是同学们的真诚打动了他,他一口一口地吃起来,同学们也跟着吃了起来……
城市少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在自己的送别会上向全班同学和自己的农村父母道歉,而农村父母就在门外,听见了少年的忏悔。也被少年的真诚所感动,而落泪。
在城里少年的要求下,他农村的爸爸同意去北京检查,检查的结果让少年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因为检查的结果是——贫血。看到这,我仿佛也成了那个城里少年,跟着着急,生怕农村爸爸有个三长两短,因为对于那个贫困的家庭来说真的不能再有什么闪失了。
看完《变形记》,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通过城里孩子与农村孩子的生活角色互换让我明白了: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对父母、长辈、师长,都要尽自己的孝心;要对我们周围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更要有一颗与人为善,处处为人着想的爱心,要和同学们互敬互爱永远在一起,保护我们的亲情和友情!
变形记读后感2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无论是大山深处里的孩童,还是繁华都市里的子女;每个人内心都有不可触碰的柔软角落,无论是留守山村的村娃,还是在灯红酒绿中的纨绔子弟。翻越那漫漫山路,穿过那车水马龙,不同世界的孩子开始了不同境遇的生命之旅。
放眼望去,这是重峦叠嶂里的山村。一张张黝黑的纯真笑脸,看到的是贫穷孩子的质朴和善良。那一个个稚嫩的身躯,从小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一笑背后隐藏着多少泪水和鲜血。
转眼再看,车水马龙的都市中,另一群少年,从头到脚,浑身全都被名牌包裹着,梳着当时最潮的发型,脸上挂着不可一世的神情。整日地寻求刺激,无视甚至是厌恶父母的管制和关心,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根本找不到一点母子亲情。究竟是什么封锁了那本可以与常人一样拥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的心灵?
是丰富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刺激游戏,还是父母无微不至地溺爱,使这些花季年华的少年迷失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
“男儿当自强”,既然厌倦了身边的庸常的生活,就该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劳有所得,不劳无获。在群山环抱的自然优美的贫困村里,村里孩子们稚嫩朴实的话语,帮助他们一次次地宽容体贴。不同于老父母喋喋不休的唠叨,他们只是默默付出,逐渐压平了城市叛逆青年建立的防御棘轮。
第一次尝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辛苦,第一次在贫穷小乡村中得到朴实山民的认可,那些被埋藏已久甚至快要失去的责任感、自信心,属于青春的美好光华全都在无意识中显露出来。
在川流不息的.繁华都市中,土坯房变成了高耸入云的水泥建筑,平日里少见的汽车在这里随处可见,这里的霓虹闪亮,将夜空照得看不见一颗星,这就是乡村少年罗海梦想中的世界。统一的校服,优质的教学设备和优秀的师生。周围的一切都美好得不真实,随即,隐隐的不安和陌生感也从心头涌出,世界再繁华也终究不属于自己。
只能用一如既往的勤奋和力所能及的关心来回报周围的关切。
花在新奇事物上的时间总是漫不经心地飞逝,离别的日子也如期而至。缠绵温情的送别话语,紧紧相握的双手,用不舍的泪水筑成的告别仪式,分别洒在了质朴和不羁孩子的心中。这次的旅程是美好而难忘的。
尽管有泪水,有委屈,但更多的还是无私无畏的关怀与爱,最重要的是那颗在迷惘中被找回的迷失的心。
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仁爱的心,不管它是被如何的埋没掩藏,只是需要一个适时的机会去改变去塑造,在一种被锻炼被关爱中无意识中显现出来。爱,其实一直都在我们心中。
变形记读后感3
《变形记》,一个篇幅很短但是致郁效果极强的故事。简单写了一点读后感留念。
首先,《变形记》当中的社会关系是十分脆弱且淡薄的,亲情、同事间的交情,都是如此。这些情谊,基本上只能通过劳动/金钱关系维持,秘书主任来家中探访,是因为主人公无法到场工作,而主人公自以为和睦的家庭,在他不能创造财富和价值之后,也将他视作了一个敲骨吸髓的怪物。
也可能是卡夫卡在讽刺社会的冷漠和利益至上。由此可见,当主人公失去了社会性,无法用劳动/金钱维持与他人的关系时,他相应地就会失去社会/家庭地位,甚至丧失正常人的生活资格。
这是我第一次读了之后,隐约感觉到的部分。在和雨晴交流之后,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一是卡夫卡对主人公变形后形态的选择。格里高尔在书中变成了一只臭虫,一种在人类普遍观念中被认为是害虫的生物,遭人厌恶,避之不及。但卡夫卡正是将他设计成这样一种形式,这无疑加速了他被社会/家庭抛弃的过程。
如果如雨晴所说,他变成了一只猫或狗,可以成为宠物,他的家人可以选择抚养他。雨晴说,人类对于“外表”或者说“外形”还是十分看重的。我想她说得没错,但归根到底,这也许还是“价值”的问题:
猫狗尚且有观赏、玩乐的价值,甚至可以看家护院,而臭虫如何能与猫狗相比呢?它只是毫无价值的害虫罢了,于是死便死了,尸体的'归宿也如一般害虫无异,家人也当是清除了普通的害虫一样,从此感到天下太平。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维持“人”的外形呢?雨晴说人类看重的是“外表”,那么按理来说主人公维持人形能在家中“存活”的时间应该最长,但我却认为这点有待商榷。一来,这篇作品的大前提是“人情淡薄”,要想维系人情唯有“创造价值”,而一个病人(植物人或瘫痪病人等)往往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况且,照顾病人的负担也要比饲养猫狗沉重得多。
因此,照我看来,主人公哪怕是维持人形,若不能做到继续工作,受到的待遇也不见得能比臭虫好到xx去,是的,甚至不如猫狗。只不过,前期家人寻医问药作出的努力应该会稍微多些,因此他能比臭虫活得更长久些,下葬方式也更慎重些……仅此而已罢了。
只靠利益关系支撑起的社会中,人一旦失去价值,就落到和一只臭虫差不多的境地,被亲人和社会无情抛弃。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去爱,在绝望的时候,我们又能有多深,不让自己如此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