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4-01-23 09:34:5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推荐)论语读后感11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论语读后感11篇

  论语读后感 篇1

  最近一直在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其实从小我们就开始学《论语》,虽然在填鸭式的教育中我们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朗朗上口的句子,但是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甚至于觉得《论语》是很深奥的东西。但是看完于丹的这本《论语》心得,我才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于丹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对于丹的《论语》心得,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曾经问老师,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孔子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这个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或许很多人会说,这不过是说说,让谁做到这样,谁也不行!也许,这样的境界我们凡夫俗子确实很难做到,然而,这种自然、平和、积极的心态却绝对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也唯有肯接纳肯效仿圣人这种心态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超凡脱俗而又可以获得成功的人。我们的思想永远决定着我们的行动,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在社会风气略显浮躁的今天,作为一名年轻人,必须懂得去学习这种平和的'心态,以造就一个更为善美更为清亮的明天!

  于丹说,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整与他人的关系。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论语读后感 篇2

  《论语》是一部古老的做人做事的智慧宝库。又称《论经》。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记录着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及教育原则。

  《论语》是儒家的的核心巨作,许多朝仪的君主及的朝臣则尊崇并信奉于《论语》,《论语》指导君主做仁义之君,引导大臣如何关心体恤百姓,教会百姓如何安居乐业对古代社会具有深刻的影响,宋代便有宰相赵普用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由此可见《论语》之重要不可小觑且对现今社会仍有很重要的教育,研究价值。

  那么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这么受君主爱戴,朝臣钦赖且千余年仍有阅读价值的经典可否是高深莫测,当然不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所以写下经久不衰之著作,绝非是故弄虚,摆弄华丽的词藻,绚丽的词句让人琢磨不透,而是用最简洁,朴实、恳切的言语引导人们影响他们的子孙后代,跨越千年的时光轴轮,人们仍能拥有优秀的品质,去生存,去造福社会乃至国家。

  孔子说:“苟止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主张先正其身,以德服人,论古今是与非,历朝君主掌权之人若非大德之辈。朝权必会落他人之手并会遭到百姓的唾弃。所以君有德,方可久治。君有德方可服人。而这个道理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可受用。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我们也要扮演许许多多的角色在班级里你可能是干部,工作中你可能是领导,将来会为人父母、为人长辈。但是无论身在各个基层的人都要端正自己严于律己。在每个人生段落行走好自己的人生。圣贤之语,虽年代久矣,仍够受用一生。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颜渊,他视颜渊为弟子、友人、老师。在《论语》中记载孔子赞叹颜渊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此句中赞叹颜渊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平和心态,也佩服颜渊博大的胸襟与高尚情怀颜渊身在陋巷,生活水平,经济情况与现代先相比,可谓相差甚远。(但颜渊仍不改其乐他的心并未随境转,而是本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想法生活的如此安逸,在现代社会这种品德甚为稀有,许多人的心态是焦灼的。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坐在明亮的教室,过着伸手即来的日子,可是越是安逸,心越是贪婪。经常会听见有同学抱怨学校的管理制度严格。怨天尤人,自认为自己过的很“苦”,过的不开心,却又不知道奋进停滞不前,不思进取却比吃比穿。穿着光亮却心口不一,将父母、老师的'教育抛之于脑后,,我们缺少满足却多了几分不愿意拼搏却想得到的贪婪。有人曾说:“身不饥寒,天未曾负我;学无长进,我何以对天”先人之鉴,有人未学便说腐朽。落后,如今看来真理不论是沧海桑田日月变迁,仍是闪耀光芒的,指引人们前行的明灯。

  通过学习《论语》让我明白了为人处世宽以待人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己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事态度。我说的叙述的还是《论语》的冰山一角,《论语》中道理租客受用一生。愿我们能承载着圣贤的血脉,行圣贤之事做圣贤之人。

  论语读后感 篇3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一路阳光,看似微小,但是仍照进了你的心田。就像《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但是他激活了你内心的良知与友善。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把孔子说的话进行编撰和记载而留下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在我跟随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深知了许多道理,其中孔子对学习的阐释让我受益颇多。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把学过的知识时常温习,不是很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么?别人不知道我,我不生气,不是很君子么?其实,对于我来说感触最深的还是第一句。因为老师要求我们每天都要背一段书,但是给的时间并不是很充分,所以每次都是在课上强背下来,结果一下课就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每次都要复习,就这样反复重复,一次又一次的背诵,背出来的效果居然比一次性背出的效果好。要知道,我背书从不背第二遍,总是一遍过。所以总会有遗忘的现象。自从我用了老师的这种方法之后,我背书就再也没忘过。

  学习还应多思考,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感到懈怠。因为初中我的数学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导致我一到数学课就会走神或开小差,几乎没有完完整整地听完一节数学课。要么就是听一会课就玩了起来。随着我数学成绩的越来越差,我就再也没有在数学上花过多大功夫。结果恶性循环,我的数学越来越差。可当我进了高中之后,因为新奇感,我第一次在数学课上集中精力听课。结果我居然燃起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课再也没有开过小差。但是当我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就感觉渐渐难了起来,作业看不太懂了,只能看着笔记,翻着书,花大量的时间来完成作业。再后来,就彻底看不懂了。就像《论语》中写的那样,迷惘而无所适从。正当我陷入绝望时,同学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来教我如何思考问题,并拿出了课外资料向我讲解。看到他的资料,我的脸就红了。因为我自己也买了一本,但是因为我初中养成的坏习惯,我的资料到现在一字未动。看着他几乎快写完的.资料,再看看我的空白一片,我知道了原因。自那之后,我就不停的在书与资料中盘旋。终于,经过我不懈的努力,我的作业又回到了刚开学时的模样,渐渐地回归了正轨。

  读完了《论语》之后,我感觉我对学习的理解更深刻了。温故知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等,都对我们的学习有着很强的指导性。我要在《论语》的帮助下,更好地学习。

  论语读后感 篇4

  和第一篇学而篇比较起来,个人觉得第二篇为政读起来难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实只要明白了学问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则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几个句子是真正正面谈到政治外,其他说的似乎都是与政治没有关系的东西。

  为此,我也专门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这里是不是孔子还是在讲做人?讲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过很快我认为这样解释是很牵强的。其实为政就是讲如何来当政,很明白不过。不过南怀谨先生的一句注释也值得我们注意:《论语》中讲的是为政,不是政治。孔子没有系统地去提出政治相关的概念。根据这句注释去理解为政篇的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些头绪。

  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讲的是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诗经的思无邪说明为政最需要解决的是思想问题,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明为政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接下来,用了好几句的篇幅讲孝,然后讲了一个为政者的修为问题,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为政者要有见义而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胸怀。这样一看,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当然,这个思路是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间理出来的。我也曾试着去怀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释,所以我还是比较认可这个解释的。为政篇有好几句话都是讲孝的,似乎与为政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关系很大。我国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这里讲孝是有它的'意义的。这点在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证实: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在这一句中,孔子就明确说到:推行孝就是为政。所以该篇中间出现了很多人问孝的情况,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还讲到了一个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说要全面发展;要温故而知新,要且学且思,还不能钻牛角尖,等等。

  不过,虽然为政不能翻译成做一个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这些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这点在后面的章节中也有体现。所以我个人认为,《论语》总体讲的还是做人,还是学而篇说的学问。不管是讲为政也好,还是后面讲礼、仁也好,孔子的主张都是从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讲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这也应该是学而篇作为开篇的原因吧。

  整体来说,为政篇给我的启发不如学而篇多,可能是为政这个话题对我们这些一般人来说,没有如何做人更贴近。不过在专家的解释中,我还是体会到了《论语》文章布局的特点,对中间的一些话也还是有一些体会。我想,只要能学到一点东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论语读后感 篇5

  国人都在学习《论语》,今年年未过完月未尽,医院就组织全院职工,从正月初八开始,集体学习于丹教授的《论语》电视录像,长达一周之久。说实话,沉醉在春节乐乎气氛中尚未全醒的人,心里还是有些怨言,医院为了收心,为了赶时髦,把我们从酣假中拖到医院。中学时候学习《论语》八句,什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对这些谈话也没有什么特别感触,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不经意的。

  于丹在《论语心得》讲座中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论语》讲座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看了于丹教授的讲座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也不是孔子和学生那么不经意的谈话记录,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于患者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在宽容中获取喜悦和快乐,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和谐的美。宽容是人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界吧。所以,当我认认真真地听完这次讲座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我们从事的是医疗行业,面对的是社会特别需要人性关怀,人性温暖的人群,更需要自己有一个宽容乐观阳光的心态,才能够把,爱和温暖传递给病人,所有对于今天的《论语》学习对于我来说,正是当其时当其人当其事。对国学大师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讲义,我不敢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论语读后感 篇6

  时光像一只蝴蝶,飘啊飘啊,它把我带回到了20xx年9月1日,那时候,我刚开始学《论语》。我已经学过的国学经典有《大学》《道德经》《论语》,《大学》教会了我一个人要有目标,《道德经》教会了我一个人要遵守天地运行的规律。到现在我已经把《论语》学完了,收获了非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

  《论语》的主人公是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非常喜欢孔子。孔子长着一个高高凸起的额头,一个大大的鼻子,嘴巴也很大,像一口就能吃一碗饭似的,但最有特点的是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虽然孔子相貌很丑,但知识可不少哦!

  当我才刚开始学《论语》的时候,我几乎对《论语》这本书里面一句最简单的话也都弄不懂它的意思。比如子曰:“三十而立”,我原本以为是三十岁就必须成家结婚了的意思呢!其实它的意思是三十岁就要懂得礼仪,要学会如何做人。后来,我还知道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想一想:你看清楚了吗?你听清楚了吗?你脸色和蔼吗?你相貌端正吗?你说的话诚信吗?你做的事恭敬吗?你有问题问吗?你生气了给你带来灾害了吗?你看见了想了它的意思了吗?想到了这里,我就想到了北湖公园里的九思桥,桥下的那九个洞不也是在提醒我们要像君子一样,从九个方面去思考吗!

  有一次,老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我想:这么简单的题目,难道老师把我当三岁小孩?我刚要举手回答,突然又想:“这道题一定没那么简单!”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孔子说的君子有九思,特别是那句“忿思难”,如果我不假思索地说出了错误答案,惹得老师生气了,那我不就有“灾难”了吗?所以我开始认真思索,直到找到正确答案时,方才举手回答。

  孔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想到这句话,我就想到我生活中的一天,有一天我的几个同学在做一个让同学出丑的“陷阱”,我刚好走过去,他们说佳佳你来和我们一起弄吧!我正想答应,突然想到孔子的这句话:“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我说不要,即使他们拿不跟我做朋友了威胁我,但我要像君子一样坦荡荡,于是还是我转身走开了。

  如今我已经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了,我知道了什么是“礼”。走路的时候,要挺直脊梁,背要打直,不能歪歪倒倒的;吃饭的时候,手要扶碗,把勺子拿稳等等。

  读了《论语》,我明白了,我们要像君子一样宽容大度,不能像小人一样卑鄙。

  论语读后感 篇7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论语读后感 篇8

  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准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读书笔记,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学以来,我们就一直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可以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必须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特别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特别要求所学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即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必须对学习感兴趣,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快乐之事,有兴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钱穆老先生就说: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初境,斯可有远方朋友来之乐。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

  从学习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书集注》中有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就将学习之要,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学,孔子教人以学,又重在学为人之道。列此为篇首,实有深义。

  从学习境界言,在此余颇同钱穆老先生言,其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不知而不愠,达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义,不仅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学者或弟子不知之义,乃指学日进,道行越深,至于别人已不能领会,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实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由此所感,《论语》的确博大精神,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此就可见一斑。

  论语读后感 篇9

  春秋乱世,群雄纷争,战火的倾轧中诞生了圣人的激情。

  有人说: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就是孔子的历史,前两千多年,是孔子总结的,后两千多年,是按孔子的思想做的。一则《论语》,点燃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晕染了千年不断的文化。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圣人的思想浩然如星野银河,虽如先生所言“莫我知也夫”,但后人仍可以从零星明光中,窥见圣人一以贯之的“道”。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赵普对君王说的,对当代青年来说,半部论语明人生也不为过。人生应该何去何从?孔子用他深刻的人道情怀,乐观的人生理想和温和的理想主义告诉我们:志、学、仁、德。

  超凡入圣人之法之门,非“志学”不可。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同样具有价值,都可以通过学习成为君子,贤者乃至圣人。培养德行,是学习的目的,五经六艺是学习的范围,学思并用是学习的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思想在千年以来的学府中流动,直至当今,我们培养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青年,我们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倡导学习结合社会实践。圣人的理念并不抽象,我们都是孔子的“学生”。

  立志,明学,逐以固本,处之中庸。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一个不能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人,难以想象他待人会拥有真诚的心意,处事会遵从社会的秩序。在那个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希望通过仁德的人格教育去稳固为人的根基。“家风”“校风”“社会风纪”本质上都是呼唤内在的.力量驱动人们行善避恶,根基稳固了,人生的正途,社会的正途会随之展开。

  儒家的家国文化将人和社会这样紧密得联系在一起,当学有所成的君子离开学府步入社会的殿堂,中庸之道稳住了他们精神的舵把,不致落于俗众的汪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为之和。”情绪收放合理自如,是保持清明的中庸;“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待人有礼有节,不过分谦卑也不过分骄傲,是坚守本我的中庸。处事中庸,不求如鱼得水,但求进退自如。

  孔子也许是个失意的政治家,但他一定是个得意的教育家。人才教育,人格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三“教”合一,正是孔子的“全人”教育,君子教育。通读《论语》,是与圣人的对话,是对人生的反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广大大学生的注意力不应该在蜂拥而来,琳琅满目的物质生活上,抛却精致主义,抛却佛系主义,不断追求行为上的进步,一如《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如校训:博学至精,明德至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论语》在历史的丰碑上刻下了孔子的记忆,刻下了儒家的记忆。慎终追远,舀出记忆里的一盛星光,足以不惑人生。

  论语读后感 篇10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弱性。

  君子是一个意义深刻的词。从小就听说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观棋不语真君子”等,感觉君子就像个呆呆的人似的。事实上,君子就是孔子他们儒家学派的一种自称,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斗”,都体现了君子的优良品质。与君子相对的当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坏人,只是素质没有君子高罢了。《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质地位往往与小人相差甚远。毛泽东说过:“小人累君子,君子当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可见君子的物质生活是那么的悲惨!

  礼,表现了孔子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孔子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诸侯国不遵守“周礼”,闹得一团乌烟瘴气。孔子的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此,当鲁国大夫季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也,熟不可忍也?”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这后来发展成为了他学生孟子的政治主张。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遵循“礼”,这就便是“仁”了。“仁者爱人”,这里爱的“人”是指上层社会的王室贵族;尊重朝廷贵族,“不犯上”,也说明孔子对“礼”的尊重。此外,孔子还把“仁”当作“人”的标准:“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现。”

  纵然,《论语》经历了两千个春秋,并不能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是它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期,我们要批判地继承这些中华传统文化,让《论语》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总之,《论语》是我们必读之经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论语读后感 篇1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被称为“圣人”,可见他的思想和学说的影响是多么的广泛,而这又反映出了孔子所作出的贡献是多么的伟大!《论语》中有这么一句:“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说的是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我觉得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子就做到了,所以称孔子为“圣人”也不为过。《论语通译》是把《论语》一书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方便我们中学生阅读的书。通过它,我对《论语》的了解又加深了一层。

  这本言行录,篇幅有二十篇,有一万一千余字,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潜在我们的生命中,熔铸成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

  说 到为人处世,孔子提倡的是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的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他鼓励年青人要奋发向上,“后生可畏”。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从忠恕的原则出发,孔子最讨厌人“巧言令色”,讨厌人刻意去掩饰自己的错误或真实的`想法。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孔子就常坦言自己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自己的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会立即道歉并改正。

  《论语》是四书之一,更是儒家学说中的经典。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我在初中时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十则》里的第一则,也是《论语通译》里的第一则。也许这不是《论语》中最最有名的句子,但这却是让我最难以忘怀的一句,因为是它把我领进了《论语》这个世界。

  读《论语通译》,不仅让我回味了以前读《论语》时的心情,也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我读《论语通译》,最喜欢“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后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难理解,但要体会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体会了。《论语》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很有道理的句子,但我偏偏喜欢这两句,其实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可能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这两句话给打动了吧!尤其是后一句,虽然只是一段话中的一小句,但却称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

  感谢《论语通译》,让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论语》的内容。《论语》是我们的中华瑰宝,而《论语通译》是我们中学生的宝贝!

  《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惟其已经走向世界,我们中国人才更应该珍视它,用现代人的眼光好好审视它,自觉地去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让祖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更加发扬光大!

【论语读后感】相关文章:

《论语》教案02-12

经典论语座右铭01-14

论语座右铭11-10

论语读后感02-17

《论语》读后感02-11

论语读后感06-29

论语的读后感05-01

论语的读后感01-02

《论语》读后感01-05

(经典)《论语》读后感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