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突围读后感

时间:2024-01-23 09:22: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州突围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黄州突围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州突围读后感

黄州突围读后感1

  谈起苏东坡,不论是在书画上,还是在诗词中,都有着极高的声望,他似乎像一位圣贤,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人理解他,有些超然物外。但是,他的观点却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受到无数的赞赏。

  公元1079年,“乌台诗案”东窗事发,苏东坡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流放黄州。身边的繁华好似潮水一般退却,昔日的得意刹那间也烟消云散了。面对这一切的不公世道,他心中有恨,但是身为人臣,他终究选着了恨自己。就像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所说那样:“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他们的正当用途决不在这里。”

  这场灾难对于苏东坡来说,也应该算得上是一种福了,或许我们这样想:倘若没有这次变故,他将永远只是一个在污浊的官场里自命清高的一名文官罢了。但是,经历了四年的黄州流放,昔日的故友一个一个疏远自己的时候,一次又一次将那子虚乌有的罪名强加在他身上之后,才真正的大彻大悟,从而真正的认清楚世界的真面目,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做人应该低调,不能张扬。

  在我们看来,这个由无尽的困难、挫折所形成的包围圈是极难突破重围的,但是,苏东坡却坚持下来并陈宫的突围出去。他并没有害怕,更没有退缩,只是试图在为自己做着最后的.辩护,仔细地解释那子虚乌有的流言,对于一个文化人,它仿佛就像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孤独。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四周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

  他突出重围,像凤凰在烈火中重生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

  有时候体验挫折和磨难就好像人生心灵的一次烈火重生,是人生的一次洗礼。

黄州突围读后感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涛声依旧,时代虽已远去,但苏东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永不离去。

  作家余秋雨为我们展现了苏东坡的生命线。他高高在上,却又可亲、可爱;他被贬黄州,却又舍生忘己。我从中也明白了为什么文人那么衷爱于苏东坡,是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所致吧。正如他所言“高处不胜寒”。

  “乌台诗案”的飞来横祸砸向他,躲也躲不过,反而让那些无名小卒、人格扭曲之小人钻了空子。他被无数肮脏之手推进了监狱,“诟辱摧残”,差点葬送了性命。最终得以苟全性命、贬谪黄州。于斯,苏轼的一段与“黄州”休戚与共的人生拉开了序幕。经历了生死折磨,看尽了人世炎凉,东坡开始在此思索,悔不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自我的检讨,又怕因此连累亲友,重情重义的他便想“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苏轼《临江仙》)入黄州,生活困苦,却在这里又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种洒脱、飘逸的.豁达之大怀,“如积水空明”,随缘自适。文末,余秋雨谈到了“成熟”,似乎是暗示黄州这块贫瘠之地,给了苏东坡成熟,让苏东坡看透了风尘,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也就此明白了何为“苏东坡突围”,不仅指苟全性命于小人围攻、退而居山中归隐,更是指克服了心中的抑郁,思想性格与才华变得成熟了。我特别喜欢余秋雨先生关于“成熟”的这段文字:“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东坡的人生,余秋雨的文字,留给我们的是不尽的感喟。

【黄州突围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04-30

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辙《黄州快哉亭记》阅读答案12-21

瓢读后感英文读后感优秀飘读后感英文03-28

史记读后感 读后感《史记》11-16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_读后感01-10

初中《双面猎犬》读后感_读后感01-10

读后感西游记读后感02-01

读后感《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09-09

三体黑暗森林读后感_读后感01-10

爱的教育吵架章节读后感_读后感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