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 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的教育 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的教育 读后感1
《爱的教育》是一本日记体儿童小说,是作者以他儿子一学年的日记为蓝本改编而成的。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一是发生在恩利科身边各式各样的感人故事;二是恩利科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批注;三是九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每月故事”。
这本书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勇敢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沐浴在幸福之中,有的家庭困苦,有的身有残疾。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是他们都有着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以及对亲友、对同胞的真挚之情。例如勇敢的罗伯弟。罗伯弟是一名三年级学生,他在上学的路上,看见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因为跑得太快而跌倒在马路中间。这时,离小学生仅有几步远的一辆马车正好向他驶来。眼看他就要遭殃了,罗伯弟奋不顾身的跑过去,一把抓住了这个小孩。而罗伯弟的一只脚却被车轮碾轧过去。小小年纪,他的勇气不仅让书中的人对他赞不绝口,也让我十分敬佩!
另外一篇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恩利科母亲的劝诫信,信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今天上午从学校回家的路上,你走在我前面。当时,你正好从一位穷苦女人面前经过。这女人抱着她那发育不良、脸色苍白的孩子,伸手向你乞讨。你看了她一眼,却什么也没给她。然而,你的衣袋里当时是有钱的。”恩利科的母亲告诉他:“面对向你乞求帮助的穷苦人,你绝不能视若无睹,更不能对一位为孩子乞讨的母亲无动于衷”。反观现如今的一些现实局面,当我们在车站、在小吃街、在人群中遇见乞讨者时,我们是不是也同样不会去观察他的面色如何,更不会去相信他们面对的苦难。当我们每次遇见他们的时候,是不是也像作者一样,仅仅只是看一眼,却什么也不会给,就扬长而去。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之前看到的一幕。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一个小孩看到乞讨者,他对自己的家长说:“那个人好可怜,我们给他些钱吧”,而家长默不作声,拉着孩子走开了。正如我们所见,现在大部分家长在面对这个情形时都会拉着自己的孩子快速离开,而不是教育孩子去相信那些人可能真的遇到困难了。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如今的社会确实会遇到一些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赚钱的人,但即使这样,当我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开始反思,当我看到孩子对乞讨者视若无睹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像恩利科的母亲那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想,当他们还不能辨别善恶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教育他们向善吧!无愧于心,用善良的态度去面对这个世界,才是孩子应该有的价值观。
在这篇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恩利科的老师,他在恩利科的班级中说道:“除了教导你们,我没有其他爱好和志向”,仅此一句,便足以让我感动。在课堂中,他对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不是一味的批评,而是教导他们,班级是一个大家庭,用积极的态度来步步引导他们;在介绍卡拉布里亚来的插班生的'时候,他对全班说:“你们要真心实意地爱这个同学,别让他感到自己是远离家乡的外地人。你们必须使他看到一个意大利的孩子,不管他来到哪所学校,都会找到亲如一家的兄弟”。除此之外,老师每月都会宣读具有精神意义的故事,教会孩子们从《帕多瓦的爱国少年》中学习对祖国的热爱;从《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中学习对父亲的爱;从《爸爸的看护人》中学习对陌生人的善良等。种种作为师者应具备的对学生的爱与责任,都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让人感动和深思。
这本小说从始至终,都是以孩子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去审视生活的美丑善恶。它的每篇日记里的人物,就像是生活在我们身边一样。读《爱的教育》,每个人都会从中找到类似的情感。它让我明白一个人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还要学会对祖国,对家乡,对同胞,对父母,对师长,对弱者,对周围所有的人给予爱和尊重。
人生是没有退回键的,在人生的路上,不要辜负每一道光芒,哪怕它是微小的,但却足够温暖心房。
爱的教育 读后感2
“家”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东西,有人漂泊四海为家,有人坚持乡村是家,有人认为家人是家。我们每个人对于“家”的情感和定义也不尽相同。
春节已过,又是离家的日子了,我们离开的是家人的牵挂,奔赴工作岗位了,希望酒浅的这个小文能够让你回味家的味道,就算背负行囊再次上路,也产生一些共鸣吧。
今年的春节过的冷清,因为我很不孝的把母亲在大年初二气的独身回去老家了。有人说,没有娘的地方就不是家,其实多年以来我就是这么觉得。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抱怨无法和父母沟通,但是我也从来没有正面沟通过,因为我不愿意花时间在这些小事上纠缠,也不想总是吵吵嚷嚷,因为时代观念问题,注定我们都无法说服对方。
这段关系中,最终就是只剩下了愤怒和不满,以及不能得到的和给予的尊重。沟通成了最大的问题,尤其在愤怒的情绪下,尤其对于自己最亲密的人,比如父母、妻女……
到底什么导致了这一切,真的原生家庭吗?最近几天一直在思考,整个社会的教育就是如此。最起码90年代的教育如此,让人羞于表达。
我们在传统的教育中,历来尊崇儒家孝悌,夫唱妇随。但也许这正是我们无法面对亲人的原因,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充满了责任,独独缺乏了爱的教育,我们对父母不好,发脾气,会被冠以不孝顺的名号,而不是不爱父母。我一直以来就是认为我对老婆好,完全是因为爱情,对父母好,因为是亲情,是爱。而不是所谓的责任和孝悌。
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总是羞于表达爱意的,夫妻之间,总会以老夫老妻,而羞于说出我爱你,出门的亲吻羞于表达,父子之间母女之间,更是如此,在观念中,我们的父母总是那个慈祥默默为子女付出的人,甚至媒体都在这么渲染,比如年前刷屏的那个视频《啥是佩奇》,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表达爱意的形式很多,不仅仅是局限于过年、母亲节、父亲节……何必过于形式化制式化,我们的社会不该是这个样子的,父亲就在父亲节,母亲就在母亲节,母亲必须和蔼可亲,父爱必须沉默寡言,现实呢?现实不是你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大多情况是什么?是烦恼越说越烦,事情越谈越崩。
生活该是什么样子?父母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圈子,不是除了盼孩子之外就没有别的事情,不是除了年夜饭就没有了亲子时光,子女呢?不是不逢年过节就不能打个电话。
我们的教育太局限了,把我们都框在了一个圈子,无形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表达爱意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一过年就提母慈子孝,复杂的世界坍塌成了几个简单的模式,局限了我们整个社会对家的理解,进而影响着我们爱的`表达。
我们教育中缺失了爱的教育,总是在强调孝悌,当然不是说两千年来的儒家文化不好,我只是觉得可以有更深层的人类感情来处理事情,而不是用孝悌道德层面的东西来约束。如果我们都能够自如的表达爱意,接受来自对方的爱,相信效果会更好。
前段时间在老家,无意间看到了一个小侄子的语文读本,《爱的教育》,心头一惊,我们的教育已经开始关注这些了,昨晚我在kindle搜索了这本书,这本书居然是一个意大利人在1886年的著作,民国初期就传入中国,夏丏尊先生根据日、英译本翻译成汉语,丰子恺插图。
这本书的译者夏丐尊言到:“书中叙述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都已近于理想的世界,虽是幻影,使人读了觉得理想世界的情味,以为世间要如此才好。于是不觉就感激、就流泪。这书一般被认为是有名的儿童读物,但我以为不但儿童应读,实可作为普通的读物。特别地应介绍给与儿童有直接关系的父母教师们,叫大家流些惭愧或感激之泪。”
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如何爱人如何表达爱意,让我们的家庭更美满,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甚至人类更进步。
心情其实不好,致言语乱七八糟,文中言论也不过是个人浅见罢了。不过还是推荐大家阅读《爱的教育》这个本书。
【爱的教育 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的教育教育心得03-01
《爱的教育》心得04-04
爱的教育心得12-29
爱的教育的心得12-29
幼儿教育中爱的误区:虚假教育爱05-10
爱的教育教育心得10篇04-12
爱的教育活动总结01-21
爱的教育阅读心得01-13
《爱的教育》品鉴心得01-12
《爱的教育》阅读心得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