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读后感

时间:2023-08-29 13:26: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简爱》读后感8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简爱》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精)《简爱》读后感8篇

  《简爱》读后感 篇1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但凡喜爱外国文学作品的女性,都喜欢读夏洛蒂的《简爱》。如果我们认为夏洛蒂仅仅只是为了写这段缠绵的爱情而写《简爱》,我想是错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动变化着的英国19世纪中叶,那时思想有着一个崭新的开始。而在《简爱》里渗透最多的也就是这种思想——女性的独立意识。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简爱的独立,早已被扼杀在寄人篱下的童年生活里;如果她没有那份独立,她早已和有妻女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开始有金钱,有地位的新生活;如果她没有那份纯洁,我们现在手中的《简爱》也不再是令人感动的流泪的经典。所以,我开始去想,为什么《简爱》让我们感动,爱不释手——就是她独立的性格,令人心动的人格魅力。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仅这一步就能独立吗?我认为,不会的。毕竟女性的独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种彻底的勇气,就像简爱当年毅然离开罗切斯特一样,需要“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和胆量。我想,这应该才是最关键的一步,也应该是走向独立的决定性的一步。而夏洛蒂笔下的简爱却把她倔强的性格,独立的个性留给我们一个感动。所以她是成功的,幸福的女性。

  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它塑造了一个体现新兴阶级的某些要求的'女性形象,刻画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对简爱,我有的是欣赏和赞美。她追求独立的人格,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虽经历不幸却热爱生活,并把爱带给每个需要她的人。为了自己的爱的信念,平等的真实纯粹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以久的唾手可得的爱情,并最终也自己的爱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简爱的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平凡而不平庸。在我心中,简爱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她的生命,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

  然而,最打动我心的却是海轮,一个同样充满智慧和爱心的小姑娘。 海伦——我心目中超凡美丽的天使。她超凡,是因为她完全放弃现世,达到了浩淼高远的精神境界,有着难以比拟的忍耐精神。她美丽,毋庸置疑,有哪个人心目中的天使不美丽呢?

  海伦的超凡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也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包括简爱。 海伦在人世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发出了流星般耀眼的光芒。海轮的一生,有如落日一般辉煌与悲壮,这是一种崇高的美,豁达的美,气势磅礴的美,可歌可泣的美。

  还记得那次梦中醒来,努力搜集所有有关海伦的语言和描述。不知为什么,对她的死就是有一种不甘。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发现了一段被自己忽略了的细节,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在海伦的墓碑上有这么一个拉丁文,resurgam意思是我将再生”。

  一股郁结也心胸的感伤终于释怀了。我欣然,释然。“resurgam”不正象征了海伦的崇高精神永存不灭吗?我想,这也是对海伦的死的最好的诠释。 人,不因为美丽而可爱,却因为可爱而美丽喜欢《简爱》,最主要是喜欢书中对爱情描写。没有任何露骨、低俗的刻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种动人心弦、至高无上的爱。

  她一直以为自己姿色平平,地位低下,贫穷,微不足道,只配过一种平淡,清苦的生活,象野花野草那样无人欣赏,无人攀摘,自生自灭。可没想到她和主人之间燃起了烈焰般的爱情。一开始她把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在喝茶、吃午餐和傍晚的散步,她尽可能地若无其事,平静处之,但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她打开记忆的闸门,他们相处的一幕幕清楚的再现,陶醉在深深的幸福。

  《简爱》读后感 篇2

  《简爱》——三卷共37个章节,我用两周的时间囫囵吞枣将它读完,终于满足了好些年前的好奇心。

  好像是初中吧,有一册的语文教材,后面几页有一个叫做“名著导读”的部分,当时有一篇节选正是出自《简爱》这本书。情节已不大记得清了,只隐约记得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先生在桑菲尔德庄园里散步交谈的场面,语言含蓄,更给两人之间的爱情增加了不少朦胧的美感。那优美的文字令我记忆犹新,可惜教材里出现的只是短短几页,长度甚至都不够一个章节。教语文的杨老师是位气质优雅的中年女人,她告诉我们,有机会一定要看看外国文学,那是一种与中国文学截然不同的东西。

  我是抱着吃狗粮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书的。在我的印象里,与古代中国人的含蓄不同,外国人都敢于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既开放又大胆。所以我想,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势必要以一种腻腻乎乎的方式互诉衷肠。可是我错了。贵族与平民的差距几乎等同于神与人之间的差距,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阶级意识深深烙在每个人的心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会受到贵族的优待,贵族的女儿总想嫁个更富足的贵族,而富庶的青年也会为自己寻找富人的女儿为妻。在这种情形下,贫困的简爱与拥有好几个庄园与很多财富的罗切斯特先生被阶级与财富的差距隔开了。

  简爱的母亲是盖茨黑德家的小姐,不顾父母的反对,嫁给了一无所有的牧师。可惜却在生下简爱不久双双离世。简爱被送到舅舅家抚养,舅舅很疼爱她,可惜没过几年舅舅也因病去世了。舅舅知道舅妈不喜欢简爱,为了让这个小孤女在他死后仍然能有个容身之地,弥留之际舅舅让舅妈在他病榻前发誓会养育简爱到成年。舅妈答应的很为难,所以在舅舅死后,舅妈对简爱的厌恶达到了顶峰。

  简爱总爱坐在窗子上看书,窗帘遮住她的身子,即使有人走进房间也不能立刻发现她。然而表兄与表姐们并不打算放过她,表姐们放任表兄约翰捉弄她,舅妈一心维护自己的儿子,将简爱关进了舅舅出殡的小黑屋,简爱吓得昏了过去。

  简爱病倒了,舅妈找了一位专给仆人看病的医生来为简爱做检查。简爱趁机向医生诉说了自己的苦衷,医生答应简爱向舅妈里德太太提议让简爱到寄宿学校上学去,这样里德太太也可以眼不见心不烦了。

  舅妈找来了慈善学校的资助人,正当简爱觉得生活又有了希望的时候,舅妈告诉这位高傲的资助人:简爱是个爱说谎的坏孩子,是个恶魔,是不受上帝保护的。资助人答应将简爱带回远方的寄宿学校严加管教,并提前将简爱的恶行告知全校的老师和学生,好叫他们对她有所提防。简爱跌入了谷底,恨透了舅妈。

  简爱独身一人带着行李坐上了去远方寄宿学校的马车,开始了新的生活。高傲的资助人在学校的'大会上宣布了简爱的罪行,温柔善良的校长鼓励简爱“靠自己的行动来重新获得大家的尊重。”在学校简爱结识了一个比自己大几岁的姑娘海伦,海伦常常被欺负,但她从来不在乎,只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读书为伴。海伦教会了简爱很多道理,是简爱打从心底里佩服的大姐姐,不过这一切直到条件极差的慈善学校里爆发了可怕的瘟疫,夺走了海伦和其他很多学生的生命就彻底结束了。

  简爱在学校里一直是优等生,校长很看重她。简爱在慈善学校里生活了八年,毕业之后留校当了两年的老师。两年之后善良的校长嫁人离开了这里,简爱觉得一直以来的精神寄托没了,于是她开始考虑到外面的世界去追求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简爱登了广告寻求家庭教师的工作。不久得到回音,来到了罗切斯特先生的桑菲尔德庄园来教习一个法国来的孤女。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就发生在这里,但直到桑菲尔德庄园覆灭,这对有情人仍然没有在一起。

  后来啊,桑菲尔德庄园烧毁,罗切斯特先生的原配妻子在大火中跳下屋顶身亡,罗切斯特先生瞎了双眼,失去一只手臂,终于换来了与简爱的终成眷属。

  上面详细介绍了来龙去脉的情节大概只是《卷一》部分,主要写的是简爱成长的十年。后两卷的相爱与磨难,需要自己去看书才可以明白:爱情的势不可挡、阶级观念的打压、互相试探的小心翼翼、以及难以开口的爱。

  当然啦,还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无论有多不舍,发觉他有妻子,她就只能选择离开。

  《简爱》读后感 篇3

  。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J.L为您整理推荐的《简爱》读后感,欢迎参考阅读。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永垂不朽的名篇巨作,但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还是《简爱》,不仅是因为作者入木三分的刻画出一个个鲜活人物,更因为简爱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坚韧,那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

  19世纪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19世纪早期英国偏远乡村为背景,用女主人公简·爱的视角以自叙方式讲述了一个受尽摧毁、的孤儿,如何在犹如儿童的人间地狱的孤儿院顽强地生存下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长故事。

  今天我又重温了这本书,在合上书的时候,不经意间已泪流满面。第一次与这本书见面,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的我懵懂无知,只感叹于结局的美好,而忽略了主人公的内心。而作者对于主人公内心的描述一次次震撼了我……简爱给了我超然的力量!

  《简·爱》所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化繁为简,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着我的的心灵。

  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然而简爱的人生追求有两个基本旋律:富有激情、幻想、反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正如书中简爱的所言:

  “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

  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

  也许正是这样才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以顽强的意志以成绩优秀完成了学业。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故事的重点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爱情。

  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

  作者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简·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爱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顽强的自尊心。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一个贫穷,低微,相貌平凡,身材矮小的普通人。一个从小受尽舅妈家欺负,辱骂的孤儿。一个只配在义塾读书的穷孩子,以为只能做家庭教师来维持生计的“仆人”。她普通吗?确实普通。她才华横溢吗?我无从得知。但,从1847年起,她震惊了英国文坛,数百年过去了,她仍经久不衰,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她——简爱。她之所以能一直活在人们心中,必有她的魅力所在。那,是什么呢?

  是个性,是坚持。

  简爱从小寄人篱下,受尽了舅妈家的欺负,过着近乎于乞丐和仆人的生活。但她不甘忍受他们的欺负,并不像一般人那样在角落里流泪,可以对舅妈和表哥大打出手,破口大骂。在其为罗切斯特先生做家教时,她可以顶撞主人,无视主人多年的阅历,到最后居然要罗切斯特道歉。也正由于她的个性,她才能在古代英国说出平等的真谛“就好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真正的个性不是外表的出彩,而是心灵真正的强大。

  虽然我们现在还没资格谈论爱情,但他的行为深深地震撼了我。她能够再昔日的真爱欺骗她,而后又在一次事故中烧伤了手,致手残疾,又烧瞎了眼睛,已经基本成为废人时,重新回到他的身边,做他的手与眼,同时与他结为夫妻他们曾说,“我们的蜜月将照耀我们一生,他的光辉只有在你我的坟墓上才会黯淡下去。这是多伟大的坚持,这是多神圣的举动。他的行为诠释了爱这一名词。

  她向我们诠释了只有真正的个性和坚持,才能铸造一个真正的伟人。或者,只有作品有了真正的灵魂,才会留下一部传世的作品。

  谈谈作者吧,作者用她短暂的一生,谱写了一部传世的名著,

  《简爱》读后感 篇4

  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多年来被无数人反复提及,而赞扬得最多的就是这一点。男女主人公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所表现出的平等、自尊的个性都是各个重点章节的主旨,而这些主旨则在他们的爱情观中被展露的淋漓尽致,它们如同乌云上方的星河,灼灼闪耀着光芒,照亮着后来的女性者们追求爱情的道路。

  从小就成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中的简爱,经历了同龄人没有的遭遇。她要面对的是舅妈的毫无人性的折磨,表兄的凶暴专横和表姐的傲慢冷漠,尽管她尽力想“竭力赢得别人的好感”,但是事实告诉她这都是白费力气的,因此她发出了“不公平啊!——不公平!”的近乎绝望的呼喊。不公平的生长环境,使得简爱从小就向往平等、自由和爱,这些愿望在她后来的成长过程中表露无遗,譬如在她的爱情观中的种种体现。

  简爱虽然深爱罗切斯特,也知道他的妻子是疯子,知道罗的一切谎言都是出自爱,而不是出于欺骗,但她依然毅然决然地离开。简爱并不完全是在乎世俗的眼光,在她看来,两者身份之间巨大的世俗差距,根本就不能成为感情的障碍。但是简爱在乎自己的尊严,她只想做罗切斯特的妻子,而绝不能做情人。这种想法一直延续到小说的最后,她最终意识到对罗切斯特的爱超过了自己的尊严才结束。而上帝阴差阳错的安排罗的妻子在火灾中丧身,使得简爱同时获得了爱和自尊——多好的上帝!

  而大学毕业后娶了个疯妻的罗切斯特绝望地离开了英国,去欧洲大陆,为寻找一个能够爱上他的善良聪明的女子开始了漫游。然而命运又是如此的捉弄人,在漫游欧洲的十年当中,他的渴望一次又一次的落空,甚至堕落为寻找情妇以发泄心中的极端郁闷。最后,形单影只的罗切斯特带着一个要寻找一位聪明、忠实而钟情的女子为妻的梦想回到了桑菲尔德府。作者特意安排了这么一个场景,在罗切斯特回府的路上,刚好碰到了外出办事的简爱,并且得到了简爱的帮助,这预示罗切斯特将来的生活离不开简爱了,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当罗切斯特第一次看到简爱时,他就感到了“有一种全新的东西,一种新的'活力和新的感觉,不知不觉传遍了我的全身”。这种新的感觉其实就是罗切斯特的真爱之梦将成为现实,这种感觉和简爱所预见的感觉一样,也是正确的。

  罗切斯特立刻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平等的与简爱谈话。这个过程里,简爱的那种叛逆精神、自强自尊的品质深深的征服了罗切斯特,而罗切斯特的优雅风度和渊博知识同样也征服了简爱。她在和罗切斯特谈到婚姻时,曾经义正言辞的对罗切斯特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就没有灵魂了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同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和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经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这充分表现出简爱的叛逆,她这种维护妇女独立人格、主张婚姻独立自主以及男女平等的主张可以看成是她对整个人类社会自由平等的向往和追求,罗切斯特正是爱上了她这样的独特个性,同时他也同样重复道: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罗切斯特自始自终爱的是简爱的心灵——有着意志、力量、美德的纯洁的心灵。正是基于如此,简爱才真正的爱着罗切斯特,因为爱情是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一方为另一方付出了真情的爱,假如得到的是对方的虚情假意,那么这份爱情也就预示着快要结束了。

  虽然写于一百多年前,但这也揭示了爱情婚姻中的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爱的前提是相互平等、互敬互重。如果没有尊重作为前提,很难说是真爱。若对爱不够尊重,甚至还要以游戏的心态的来对待爱,那只是情欲的游戏而已。看看当今的社会现实,再读读《简爱》中对爱的诠释,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人真的懂爱吗?现代人的心灵是否已经病入膏肓了?

  可以说,《简爱》这部小说给我们建立了许多衡量爱情的标杆,其中最重要的一根就是这一个——平等与自尊。

  《简爱》读后感 篇5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不垂朽,但《简爱》这样深深的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多。

  9世纪英国文坛“勃朗特三姐妹”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以9世纪早期英国偏远乡村为背景,用女主人公简·爱的视角以自叙方式讲述了一个受尽摧毁。如何在犹如儿童的人间地狱的孤儿院顽强地生存下去,成为一个独立、坚强、自尊、自信的女性的成长故事。

  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中,受尽百般欺凌。后来进了慈善学校洛伍德孤儿院,灵魂和肉体都经受了苦痛的折磨。也许正是这样才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她以顽强的意志以成绩优秀完成了学业。为了追求独立生活,她受聘在桑菲尔德庄园任家庭教师。故事的重点是身份低下的家庭教师简·爱与男主人罗切斯特之间历经磨难的爱情。这段爱情因男女主人公悬殊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的差异而充满了激烈碰撞,也因两人志趣相同、真诚相爱而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作者以简·爱鲜明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叙事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而有艺术感染力。特别是简·爱的独特个性和思想,爱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她有顽强的自尊心。在打动身为贵族的男主人公的同时,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

  简·爱作为爱情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以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出现在这部十九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的。以往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都是些美丽温柔、高贵贤淑的女子形象。而简·爱,她“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她拥有的一颗智慧、坚强、勇敢的心灵,使那些外在的美在这内在美面前黯然失色,更为可贵的是简·爱并不因为自己的贫穷和外貌而自卑,相反,她勇敢坚定:“我和你的灵魂是平等的。”“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我现在不是凭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血肉之躯跟你讲话——这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仿佛我们都已离开了人世,两人一同站立在上帝的跟前,彼此平等——就像我们本来就是的那样!”

  也正因为此,简·爱敢于去爱一个社会阶层远远高于自己的男人,更敢于主动向对方表白自己的爱情——这在当时的`社会是极其大胆的。幸福不再是某个人、某个阶层的专利,她属于芸芸众生的每一个人。只有两个相互对等的灵魂才能组成一份完整的爱情,所以简·爱坚持,自身的独立与追求爱情的完整是不能分离的。后来,简·爱含着悲痛离开了罗切斯特,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她决不能允许自己和一个有妇之夫结合在一起。那会是一份不完整的爱。如果她继续留在罗切斯特的身边,那她也就不会还是原来那个独立、平等的简·爱了。如果说简·爱的这次离去是由于无法改变的现实而不得不做出的一次理性选择的话,那么她最后的归来则是她出于坚持感情的追求的又一次理性选择。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如何赢得了男贵族爱情的平民女子的苍白的灰姑娘的故事。而是简·爱勇敢果决的走出了灰姑娘的童话,迈向一个有着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学道路的起步。简·爱藐视财富、社会地位和宗教的威仪,她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洁的心灵。”她的信念和行动展现出来的力量,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使生活在金钱万能的社会中的人们的灵魂得到净化。简·爱是,一个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认识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追求的女性,一个不再只是盲从于男人和世俗要求的女性,一个对自己的价值和情感做出了独立判断的女性,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夏洛蒂·勃朗特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简·爱发出了一个属于女性自己的声音——对于平等、独立、完整、自由的坚持和追求。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这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自87年出版以来,以不同语言在全世界不同种族的人们中广为流传,经久不衰。简·爱已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我希望阳光下,鲜花里有更多的简爱走出来,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不管是美貌,还是相貌平庸,都有美好的心灵和充实的心胸,都能以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生活。

  《简爱》读后感 篇6

  生活中的贫弱者,这些人身上却有着当今社会最稀缺的善良品德,这些纯朴甚至是忧伤的故事后面,闪烁着温馨动人的光辉。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这部小说突出的描写了简·爱遭遇的辛酸经历,暴露黑暗社会慈善事业的冷酷、虚伪,谴责社会对贫苦儿童的摧残,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不安于现状、不甘于受辱、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的女性形象。

  开始读小说时,对于简·爱小时候的表现,我的心里不是很赞同。总认为她有些太倔强,没有更多的忍让。我觉得她对于舅母里德太太显得太执骜不逊,文章中写出在舅母对自己的孩子说:“别跟我说起她,你们不要走近她,她不值得你去理睬。我不愿意看到你的姐妹跟她来往。”简·爱听到后,从楼梯栏杆扑出身子,不假思索的猛地大声嚷道:“他们才不配跟我来往哩。”

  还有到简·爱准备到洛伍德慈善学校读书之前,她进行反击,对舅母说:“我不会骗人。我要是骗人,就会说我爱你了,可是我要说,我不爱你。除了约翰·里德(简·爱舅母的儿子),世界上我最恨的就是你了。至于这本有关撒谎的书,你还是拿去给你女儿乔治安娜吧,因为爱撒谎的'是她,不是我。”接着她回答舅母的提问时又说:“我很高兴,你幸好不是我的亲人。我一辈子绝不会再叫你一声舅妈,我长大后也绝不会来看你。要是有人问我喜不喜欢你,问我你待我怎么样,我就说,我一想起你就觉得恶心,你待我残酷到了极点。”

  “我怎么敢,里德太太?我怎么敢?因为这是事实。别人都以为你是好女人,其实你坏透了,心肠毒得很。你才骗人呢?”

  读到这些,我不由得觉得简·爱表现得太决绝了。一个只十岁的孩子,竟说这样的话,有些无情无义,有种恩断意绝的感受。当时心里的感受很复杂,虽然明明知道里德舅母待她确实不好,甚至有些苛酷,可是,说出这样的话,总显得无情,我当时觉得简·爱有些偏执,不太喜欢她的个性,同时也想今后,她这种性格让别人谁能受得了呢?怎么与人相处呢?她今后的人生怎么会幸福呢?

  等到认真读完小说,我又被简·爱的真情真意感动了,而且简·爱表现出来的是从容、大度、宽容、善良和道德。我不由得反过来思考我的认识问题了。

  也许我是以成人的观点来衡量事情的。我可能内心有定势的衡定尺度:因为现实中不能盼望有更美满的景况,所以只好迁就现实,以求苟安,要与现实保持更为温暖的和平吧。

  我想到了培根先生在《新工具》一书中,提出要促进社会和科学发展,必须清除根深蒂固的盘踞在人们心中的各种假相和错误观念问题。他提出了洞穴假相问题。这是指个人所特有的错误。每个人的心理或身体上的特殊结构,造成了他们先天的不同;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所读的书籍,所崇拜的人物,所接触的朋友,以及性格爱好等等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往往会把自己的人性和偏爱掺杂进去,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洞穴,使自然之光发生曲折和改变颜色”一样,这样歪曲事物的真相,犯认识上的错误也就不可避免了。

  简·爱作为一个贫苦的无依无靠的孩子,在十八岁上,就能胜任英国良好教育所需的各门常规课程以及法语、绘画、音乐的教学,这样的成绩应该是相当的广博了。而且在小说的后面,贵族小姐罗莎蒙德看到简·爱为她画的肖像后说简·爱:“这些画是你画的?你还懂法语和德语?你真是太可爱了——真是个奇迹!你比斯__城一流学校里我的老师画的还好”。

  这些无疑说明简·爱在学习的过程中,所下的工夫是常人无法达到的,取得的成绩是常人无法达到的。

  荷兰著名哲学家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说:“我把人在控制和克制情感上的软弱无力称为奴役。因为一个人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在命运的控制之下,有时他明知什么是善,但往往被迫而偏去做恶事。

  所以,作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够表达出来,过分压抑,从而想去追求一种伪的和平状态,就会让人变得怯懦,变得虚幻。

  每个人都有信仰,即使是个孩子。信仰指向的是一种奥秘的状态,是生命的一种内在需求,它并不能被理性所证明或证伪。这是不需要讨论的,是嵌在每个人的灵魂里的。

  《简爱》读后感 篇7

  哪有那么多乔治安娜、英格拉姆一样天生的完美皮囊,哪有那么多圣约翰、罗切斯特一样灵敏的智慧头脑,人都是一般的,清醒和落俗不是一种对立关系,只是人的一个切面。

  简是一个彻底的普通人,生得不漂亮,也无过人的天资,甚至可以说她的出身和处境在来到桑菲尔德府之前是非常糟糕,且低于正常家庭孩子们的,而她的努力—尽管在书中并未详述—也并不值得十分对她夸赞,英国大有比她更加拼命地谋生求幸福的人。

  可是只有她,作为一个女权与女性独立自主的标杆被人们所铭记与颂扬,就证明她的不同,这大概在于:人们曲意逢迎,她直白唐突;人们追名逐利,她为自己而活;人们陷入泥沼,她时而仰望星空。她的少不更事,简洁突兀,单纯和不合时宜,反而造就她更加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人格魅力,在千篇一律的绸缎羽毛中牵动着罗切斯特的心。

  在这个市侩且庸俗的所谓“维多利亚时代的日不落帝国”里,简属于极少数的较为清醒的人:清醒对待爱情、人生、走的每一个路口、下的每一步棋。她的原则会给她指明有且仅有的一条路,尽管那可能会很辛苦。她—也是夏绿蒂—希望成为那种即使再孤单,生活再坎坷,不管天晴天阴,不管有无人爱,都会眷恋着夕阳和晨光,捕捉生活的美好瞬间,努力爱自己的人,这是对的,是明智的。

  为简爱流泪的读者,我想或许是我还没有能力,或者说没有经历过某些令你们产生共鸣的生命轨迹,以至于我不大能理解。我在读书时,一旦看见夏绿蒂为我留下的一个线索、一个伏笔,我定会小小的震颤一下。

  如若是美好即将来临,我会知道简一定将要理智而谨慎地思量;如若是痛苦的前兆,我也不曾动摇过简将会用瘦小苍白的身躯扛过难关,迎来希望的曙光。她是有顽强的生命力的,我只觉到越来越多的力量在她体内积聚,因为我为她而高兴,像她一样“打心底里由衷地高兴”。

  我知道她在成长了,在脱离童话的爱情幻想,在变得更清醒了,更不俗了,更令人铭记了。可事实上也有人在批驳这部小说的落俗。

  落俗,什么叫落俗呢?是像流落在沼泽山庄时那样囿于生活琐事而忘记仪式了吗?又或是归结于玛丽苏式大团圆结局的原因,使全书少了仙气,多了俗气?有人说简爱的故事其实到桑菲尔德府着火成为废墟时就已结束了,而后的坎坷抑或是多于坎坷的美好,尽数是简和夏绿蒂的梦而已。

  简未尝回府,也没有那五千英镑和失而复得的罗切斯特。我又该反对了。或许他们认为那样的悲剧结局是符合高雅的,是不会落俗的。但简真是那样为了爱情出逃从而一蹶不振、放弃自我的'人吗?我相信她不是。

  人不免落俗的,连简也一样。她擅长做自己,却太容易激动、太紊乱不安、太焦躁行事,她毕竟还是个一直以来都在悲观中浮沉的小孩。但凡坚强的女孩儿,都有内心柔软的一面,而且非常脆弱,她们只是缺少一个可以依偎的臂膀,一个可以倾诉停泊的港湾。

  正因为没有这些,她们不得不坚强。简自卑,但她没有时间顾影自怜。她不拘泥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的伤感,她也走出了“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的悲戚。她仅剩的,就是做坚强的自己,勇敢的自己,无畏的自己。她是一个清晰的目标导向者,她知道自己无人问津,也无足轻重,所以她更努力,相信还有她自己永远忠诚地爱她。

  像书中所说,“荒凉不堪岩石嶙峋的边界之内,仿佛是囚禁地,是放逐的极限”,她知道她是一朵倔强的蔷薇,但也知道这蔷薇无法开在没有阳光的地方,这阳光对于她来说便是交际关系。

  那不俗又是什么呢?不俗便是鲜花,是蜡烛,是篝火吗?那么志向非凡的圣约翰在故事的最后去了哪里呢?我想真正意义上的不俗是永不会在人类身上体现的,至少书中令人钦佩的圣约翰无论如何也难免坠入罗莎蒙德小姐的温柔乡。

  同时,罗切斯特身上的伤残也进一步证明了简单纯却热烈的爱。即使爱人又残又瞎,她依然会因为彼此赤诚不贰的心而回到他的身边,与他永久厮守。简或许难避俗世的惊扰了,但这样的结局无非在向世人宣告:“真爱永不落俗。”

  合上书本,简爱在说:我们不必脱俗,但要保持清醒,前面的路还很长,望不见边。

  《简爱》读后感 篇8

  世界名著和爱情,这两点就引发我看的冲动。当我读到那段爱情的平等的名言时,还是情不自禁被打动,我一连读出声好几遍,但仍未称心如意地表达出其中的光芒,思想上,灵魂上的光芒,现在一定要摘录如下:

  “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短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跟你一样有灵魂,——也完全一样有一颗心!要是上帝赐给了我一点美貌和大量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凭着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凭着肉体凡胎跟你说话,而是我的心灵在跟你的心灵说话,就好像我们都已离开人世,两人平等地一同站在上帝跟前——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

  1847年10月,这样一段有力的告白,为女性发声,为爱情正名,能不震撼每个读者的心灵吗?达成了冲击心灵的交流,就这一段就足以青史留名!

  根据地点,我把它分成六个情节点:盖茨海德时期,洛伍德学校时期,桑菲尔德府时期,往返盖茨海德时期,沼泽山庄时期,芬丁庄园时期。沼泽山庄时期非常啰嗦,因为我觉得得到遗产和遇见立志当传教士的表格里弗斯先生毫无意义,或许是女主经济独立自主和寻明情感必须的情节吧,但我还是希望干脆利落地悲剧式结尾,简·爱欢喜过,悲伤担忧过,堂堂正正示爱但命运捉弄另嫁他人,不做《圣经》中回头后变成盐柱的罗德之妻。

  桑菲尔德府时期,总的来说,罗切斯特先生和简·爱小姐之间的爱情还是令我不太能理解的,中西文化差异?但最终我给出了一个理解,他们不是在某一时刻或事件中产生爱情,而是男人值得依赖,女人能慰藉心灵,当然他们在心灵上是共通并彼此交流无碍的',就这,他们爱了!简直令我觉得离奇!巧合的是,早上看最后几章的时候,电脑随机播放音乐时,房间响起《My heart will go on》,我立马起身操作电脑单曲循环,或许这是冥冥之中提醒我,西方世界里,文学作品里的爱情,纯粹永恒,它是要唱人们心中的美好期盼,在表达这种纯洁感情。爱情——它就是这么莫名其妙的发生,它尝试着超越世俗,抛弃障碍,追寻平等,借助文学作品来探讨人类心灵渴求。

  哦,还有盖茨海德时期,那个可恨可怜的舅妈,因为舅舅偏爱简·爱,其他家人得不到爱,他们尤其是舅妈恨透了简,“活着时,她一直恨我,临死时,她仍然恨我”“在我看来,那具尸体是个奇怪而严肃的东西。我怀着忧伤和痛苦的心情凝视着它。它引起的既不是温柔、甜蜜、同情,也不是期望或者宽容,而只是为她的悲哀而不是为我的损失而感到的剧烈痛苦,以及对这样可怕地死去所感到的一种既难过又流不出眼泪来的无比沮丧。”她们的纠葛,是至死无法释怀的,令人难过却引不起真情的悲哀无奈。

  简长相一般,但她的思想与口才谈吐确有令人钦佩之处,如:“只有一点我算听明白了,你说你没能像你希望的那么好,并且为自己的不够完美而感到后悔。还有一点我也能理解,你说受了玷污的记忆是个永久的祸害。我觉得,只要你认真努力,到时候你就会发现,要成为你所赞赏的人是完全有可能的。只要你从今天起就下决心纠正你的思想和行为,要不了几年,你就会积累起许多新的、没有污点的回忆,可以让你愉快地回味了。”

  平等的爱情,文学的价值可能就是表达心灵上的极致的美好,激励人,鼓舞人,蛮好的。据译本序所写,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爱上老师埃热先生,一个有妇之夫,现实终究还是现实啊。另外,本书前二十七章值得一看,也就是到沼泽山庄之前的内容。46万字!我绝对不会看第二遍了。作者的知识面非常广,文笔也的确优美,正如简介说的“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摘录我最爱如下:

  天空——那不见一丝云彩的蓝色海洋。月亮正踏着庄重的步履登上天庭,她从山顶后面出来,把那些山顶远远抛在下面,仿佛正在翘首仰望,一心要攀登上那像午夜般漆黑、深远莫测的天顶。

【《简爱》读后感】相关文章:

简爱读后感02-11

《简爱》读后感02-03

《简爱》的读后感06-08

《简爱》读后感06-09

《简爱》读后感【经典】07-22

简爱读后感(精选)07-21

(经典)《简爱》读后感07-26

简爱读后感(经典)08-10

简爱读后感【精选】08-15

简爱的读后感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