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2篇(实用)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1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
书中有一则故事是的卢救主:刘备在樊城驻扎兵马,这时荆州刺史刘表对他很有礼貌,然而刘备不怎么相信。刘表曾经邀请刘备去赴宴,他手下蔡瑁等人想要就此杀掉刘备。刘备觉察到了,假装上厕所,悄悄逃走了。他所骑乘的马名字叫做“的卢”。刘备骑着“的`卢”逃走掉进了城西的檀溪河里,出不来了。刘备着急的说:“的卢啊,的卢啊!今天危险了!你要努力啊!”“的卢”就一下跃起三丈,于是得以渡过檀溪河水。这则故事让我懂得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没有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2
这个星期,我阅读了《三国演义》,终于知道这本书为何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了。这本书里的故事情节曲折、惊心动魄,故事七分实三分虚,这本书还是章回小说的鼻祖。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鲜明,如曹操奸诈、狡猾,诸葛亮机智、稳重,周瑜勇猛、心胸狭窄……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十八回《七星坛孔明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诸葛亮用二十只火船伪装成曹操的粮船,在靠近曹操的水寨时立刻点火,二十只船撞入曹操的水寨,曹操水寨中的船只立马全着火,而且又被铁环锁住,无处可逃,曹操士兵损失惨重。这就是“火烧赤壁”。
诸葛亮借助他的聪明才智,不和曹操的士兵硬碰硬,而是借助火把曹操的百万大军损伤大半。诸葛亮借东风,实为他熟知天文地理知识,他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看了这个故事,我才知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三国演义》众多的枭雄、英雄中,诸葛亮是我的心目中真正的大英雄。虽然他武力不算高强,但他却是刘备的得力助手,在众多战役中给刘备出了许多绝妙的主意,让蜀国打了许多胜仗。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国演义》就像人间的珍稀佳肴,让人回味无穷。还待我反复细细品味。品三国,悟三国,还要用心去参透三国,这样才能真正懂三国。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3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是句在社会上流传很久的话,其实,这是封建社会统治者的一种愚民术。他们认为青少年血气方刚,看了《水浒》会造反:年长者饱经世故,看了《三国》会变得老奸巨猾。现在,这种偏见早已被打破,《三国》,《水浒》成了社会提倡阅读的优秀历史读物。袁阔成在电视台上讲《三国》,吸引了千千万万听众的心;研究《三国》,《水浒》的书刊,文章汗牛充栋;以他们为底本改变的电影,电视,戏曲令人目不暇接。中华民族,可以说从三尺孩童到银须飘拂的老人,常常喜欢在闲暇之际谈《三国》,论《水浒》。
然而,直到今天,人们讲《三国》,评《水浒》,都没有超出文学评论,文艺欣赏,历史考证的范围。许多人公开反对那种“读了《三国》轨道的不良倾向,但《三国演义》还正是以“诡道”吸引人们的。
其实,读《三国》学诡道这并可怕,并不奇怪,本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部形象的兵书,在兵书里,“诡道”就是智慧的代名词。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军阀争雄的战争角逐中,浪起涛翻,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能军治国的人才。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吴起,管仲,乐毅,孙膑等人,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陆逊等,都是风云际遇,大显身手,各自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史记。《三国演义》在详细地记载魏,蜀,吴三方龙争虎斗的`历史情形中,刻画了军事家们那种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的英雄风貌,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这段军事斗争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诚然,《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作品。但也不能不承认,这部文学作品所写的战略战术,进攻与防御,失败与成功以及军事上的虚实奇正等等,基本上是合于军事科学原则和战争规律的。许多虚构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
等等,不仅在同时代可以找到事实的影子,而且在此前后也能找出与其十分相似的战例。可见,这些虚构,源于战争生活,又高于战争生活,更能深刻地反映某些战争指导规律。
《三国演义》目的在于能给读者留下一点施计用谋的启示,同时使我们自己也从中得到一些教益!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4
以鄙人有限的历史以及文学知识来看,《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化史上绝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地位是别的小说无法撼动的,虽然一般人眼中的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居于首要地位,但是就从小说在大众中的普及率以及影响率来说,《三国演义》无疑是压倒性的击败《红楼梦》的。就中国最广大的劳动群众来说,贾宝玉,林黛玉的名字也许不会陌生,但是两人的故事他们又知道多少?但是对于诸葛亮,关羽,恐怕三岁小孩也能给你讲出一段“空城计”或是“过五关斩六将”等一干事迹的。对于我个人而言,《红楼梦》我小学就开始尝试性的阅读,不过可惜读了两回就实在读不下去了,可能当时年纪过小,文言功底以及思想造诣实在太低,不过也就是在当时,《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本小说,我却是看完的了,或许这两本书的故事性之强是吸引我的主要原因吧。
其实,就算是到了现在,《红楼梦》也是我未敢涉足的禁区,在多如牛毛的红学研究者和汗牛充栋的红学研究书籍的恐吓下,我望而却步,如果一本书前后铺垫的如此完美,前面的每一句话后文都有照应,甚至连人名都有如此多的学问,譬如甄士隐其实是真事隐,贾雨村其实是假语存,OH,MY GOD,我看小说本来就为了消遣,倘若看个几千字就把你整成半死,那还有什么意义。
毋庸赘述,鄙人这次选择《三国演义》作为暑期读书的对象,起原因有三,其一就是最好选一本名著小说,这样才比较有意义。其二,就是上面所讲的,《红楼梦》文学性太强,读不来,也分析不来。而《水浒传》这本小说又太低俗,满篇的宋元时期的口语,文学性又太弱,而《西游记》明显是志怪小说,对于光明向上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封建文化“集大成”的东西最好不要看,三国演义恰好走了一条中庸的道路,既不失小说的故事性,又不失名著的文学性,作为一本半文言小说,对其研读是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的。其三则完全是追求时尚了,殊不知现下文化界叫的最响的名字是谁?易中天先生是也,此君在央视百家讲坛一品成名,刮起了一阵品评三国的旋风,关于此君我不想做过多评价,虽然最近批评的声音很多,说他在央视侃大山,误导了广大无知的青少年。误导不误导不好说,不过我认为,引发孩子们的读书热,读史热总比让孩子们天天做在电视机旁看那些酸溜溜的日韩偶像剧要好的多,如果单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感谢易先生。
说了这么多,其实一句也没有说到正题上,应该转一转了。
这次暑期品评三国,鄙人参考的唯一一本书就是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至于陈寿的《三国志》,抑或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我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参考了,不过这篇文章确实借鉴了部分文学普及参考书以及网上的某些观点,这里事先说明。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正因为是小说,它绝对不能作为正史来读的,但是正史却没有小说那种塑造人物形象的强大功力。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奸雄曹操,忠雄关羽,智雄诸葛孔明是三个最为典型的典型。不过这三个人物我先搁置一边,我先分析一下最喜欢的赵云。
小时侯读三国,最关注的是武将的战斗力,因此赵云的形象在我心中一直是十分高大的,当阳长坂坡七进七出,单骑救主,书中描写道“赵云怀抱后住,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这一段描写何等的荡气回肠,看罢之后是何等的血脉喷张,恨不得自己就立即化作赵云,在当阳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搏杀。汉中一役,他率几十士卒镇守大寨,杀退曹操数万人马,被刘备赞誉为“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赵云此时的事迹达到最高潮的辉煌,这句评价也可以说是对赵云最高的评价,后期跟随诸葛亮六出祁山,赵云依然势不可挡,有过力斩五将的辉煌战役,虽然可能经过罗贯中的润色。综观三国,赵云的伟大可以说是自始至终的,无论早期还是晚期,用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来形容他,恐怕也不为过,无怪乎当闻之赵云病故的消息后,诸葛亮“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言辞之伤感,由此可见一斑。
从另一点上来说,赵云的“忠”也是小说着力刻画的,有人形容赵云“尽忠刘氏,义贯金石”,还有人说他是“择贤而事,克尽职守”,总之,赵云所表现出的忠义,是不亚于关大圣人的,早期和刘备一见如故后,便立即倾心于他,后不远万里前来投靠。效忠刘备后先后两次挽救刘家的香火,长坂坡单骑救主,长江夺江截阿斗,赵云无不是赤胆忠心,置生死于度外,怀安危于胸中的,刘家的香火得以残存,绝对是应该给赵云磕一万个响头的。无怪乎赵云死后,后主刘禅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中矣!”,并追赠赵云为大将军,谥封顺平侯,可见刘禅还没有昏到家,至少还知道他这条小命是谁拼了命救回来的。
不过很可惜的是赵云的智勇双全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挥,一开始只能算是刘备的贴身保镖,后期也没有得到完全的重用。我想如果换作赵云去守荆州,或者是赵云辅佐关羽联合去守荆州,或许最后的结果不会那么坏,不过一切也只能是设想了。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作了一句十分中肯的评价“状诸葛亮智而近乎妖”确实三国中的诸葛亮已然不是泛泛之辈所能想象的强悍,神机妙算算不上什么,呼风唤雨那是家常便饭,从借东风的神乎其神到出陇上装神的鬼魅莫测,甚至死后还有定军山的显圣,诸葛孔明似乎从来都是在做我们想不到的事情,这些真可算得上罗贯中得功劳了,这个大才子将诸葛的形象无限拔高,无限扩大,虽然诸葛亮在全书大约三分之一才姗姗出场,不过他一出场则已,局面立即出现巨大转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整部三国,在诸葛亮出山以后,才显得风吹云动,精彩纷呈。极而言之,书中的一切人物,包括曹操,刘备,周瑜,司马懿,在后期全部成为诸葛亮的陪衬。
对于诸葛亮的伟大,我不想谈太多,毕竟这已经被千万人说烂的话题,我只想从我的感受,谈一下诸葛的失策之处,人无完人,诸葛亮再酷毕竟也是人,他也逃脱不了人类的劣根性,至少在三国中,还是可以找到他许多的不足的。
首先,《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就有一定的失败,诸葛的规划是“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军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我认为这个规划是导致蜀汉最后失败的罪魁祸首,首先,鄙人认为荆州的战略地位要远远强于西川的,西川完全是个封闭闭塞的弹丸之地,除了物产还算丰饶,其他的一无是处,而荆州之地,非但千里沃野,更有长江之天险,且紧连洛阳,许昌。倘若不是令一上将军守荆州,而是刘备亲守,并且东面联合孙权,共成犄角,对魏国的首都形成压迫之势,同时派一上将军去取西川,从秦川之地攻取长安,则三路大军其涌向魏国,纵使曹操父子三头六臂,也难逃一死。正是因为诸葛的错误决断,命一上将军去守荆州,而这一上将军恰恰又是心高气傲的关羽,于是失败已成必然。当荆州失陷以后,诸葛苦心经营的策略也就失败了一半,于是以后六出祁山,也只能是图劳。
诸葛亮的第二个失败之处,就是在于人才的培养方面,他是该用的人不用,不该用的人偏要重用,这点可以从对魏延和马谡这两个人的使用上看出来,魏延本是一代将才,放在诸葛眼里就是一个迟早要反的料,诸葛先生,你也忒过分了点,就凭人家脑后的骨头长得明显了一点,就说人家早晚要反,你也忒主观了吧,于是你对人家从来都没有重用过,人家一代英雄豪杰,空负一腔报国热心,却无用武之地,我看他后期的反叛,全拜您老人家所赐,他是被你逼反的。马谡本为庸才,至多也就会纸上谈兵,刘备临死前千叮咛,万嘱咐不可“大用马谡”,你就是不听,派他镇守最最重要的街亭,就连司马懿也看出来说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于是,最终街亭失陷,您错过了最好的一次北伐成功的机会。
诸葛亮第三个失败之处,就是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诸葛亮是个不善于培养人才的人,只有到后期才收了一个姜唯。这一点上,诸葛亮远不如刘备。正是因为诸葛亮没有重视人才的培养,才导致了后期“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这绝对是诸葛的一大失败!
或许历史上的诸葛亮充其量智谋力也就和曹氏集团的程力,贾诩之流相当,只不过经过罗先生过分的渲染,才有了人们心中那个近乎于妖的诸葛亮,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如果要追求真实,我们不如去读正史了,总体上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是十分成功的.,十分完美的。
关于曹操这个形象,一向是充满争议的,《三国演义》中许劭的一句经典评价概括了曹操的特点“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奸雄”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心目中曹操的经典写照,不过说到这里还是要感谢罗贯中老先生,是他一手塑造了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真是奸的可以,雄的可以。下面我谈一下我眼中的阿瞒。
首先就是前第四回中“捉放曹”的故事,这在京剧中似乎还有一出,曹操满腹疑心的杀掉吕伯奢全家后又把伯奢本人干掉,本来吕伯奢好心好意招待曹操,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曹操之心狠手辣,五毒俱全在这里表现的令人发指,更可恨的是,面对陈宫的斥责,他居然毫不要脸的说出那句经典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每每读到此时,总觉得这种人千刀万剐也不为过,这种人杀了绝对是为社会除害。写到这里我倒很想提一下陈宫这个人,说实话,这个人在我心中是相当高大的,他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以及正义感的人,“捉放曹”一回,陈宫慧眼识英,义释曹操,放弃县令,跟随曹操,就是为了拯救倾颓的汉室,,后来发现曹操如此卑劣的德行,他又毅然抛弃曹操。可悲的是天下之大,陈宫却难觅其主,虽然清楚吕布心胸狭窄,有勇无谋,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在是出于一种极其的无奈。最终吕布兵败白门楼,陈宫也大义凛然的选择了就义,这种决心,这种修养,这种境界,在当时那个兵荒马乱,人人求其自保的年代,是相当的可贵的。遗憾的是陈宫选错了主子,依他的才华,碰上明主,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但是谁能再给他这个机会呢?因为历史不能重演了。
再来就是七十回中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且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而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苦,命厚葬之。”短短数言之中,曹阿瞒丑恶的嘴脸得以充分的显现,一是生性多疑,对周围的人丝毫没有信任感,而是凶狠残酷,滥杀无辜,为了自己的利益,连累无辜的士卒,还是杨修说得好:“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的奸表现在整部书中,因为本身罗贯中就以“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来行文的。不过就算大奸也有善的一面,更何况历史上的曹操其实绝对算得上一代英雄豪杰。
曹操求贤若渴,他先后两次颁布求贤令,因此综观魏蜀吴三国,曹操帐下的谋士是最多的,武将是最广的,这也是曹魏长期压制其他两国的根本所在。曹操有时也会表现出宽广的胸襟,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这等胸襟,这等气魄,不是凡人所能达到的,曹操达到了,所以他不是凡人。
更喜欢曹操的文采,建安七子可是文学史上响当当的名号,曹操正是建安七子中的领军人物,小时候读过曹操的《观沧海》每每读到“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句时,总能感到一种排山倒海的气魄,大一点后读到《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句子,又能体会到曹操处事的哲学。《三国演义》四十八回中曹操宴长江赋诗一段,鄙人认为是曹操在军事以及文学达到的最高潮,因为当时曹操坐拥八十三万大军,眼看就要扫平南方,统一中原,此可以看作军事上的最高峰,而那一首短歌行更是荡气回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踌躇满志的曹操似乎看到了美好的明天,胜利似乎已经触手可及。只可惜,他料不到,等待他的,将是他人生中的一次最大的溃败,一次另他再也抬不起头的溃败。
诚然,《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与封建性。书中避免不了不少迷信的描写。譬如第七十七回关公显圣杀吕蒙,第一百一十六回武侯显圣定军山,就是纯粹的封建迷信了。鲁迅先生教导我们要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毕竟人无完人,书亦无完书。
不管怎么说,三国演义确实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块耀眼的宝石,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义务去继承这一瑰宝。三国演义是厚重的,我们从中不但要读出故事,更要读出哲理,所谓“读史使人明志”,“前世不忘,后世之师”。伟大的中华文化之火是永远不会熄灭的。最后我想用《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来结束这篇文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胜利失败,千百年来不曾停息的故事,合合分分,千百年来一贯的主题。
末了,忽然想起东坡先生在《赤壁赋》中的句子了“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恐,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是啊,纵使曹操,刘备,孙权当时横行一世,而如今他们又在哪里呢?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5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把人物的个性特点描述的淋漓尽致。
书中的主要人物人人都是那么的个性鲜明。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曹操是书中的灵魂人物,我对这位足智多谋、大胆妄为、奸诈凶残的人物印象非常深刻。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自己错了,还要继续追杀,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奸诈带来的只会是一时的小利,一直是奸诈的话,自然会遭到报应,这位曹阿瞒也不会叱咤风云了。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深得百姓的爱戴。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
读《三国演义》,虽然还有很多历史情节我不能及时理解,但还是学到许多的东西,知道了做事要有足智多谋诸葛亮的“识”,也要有“单匹救主”赵云的“胆”。通过阅读这本名著,让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功和失败与他的态度和行动而决定。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6
1、“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揭示了《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的特殊关系,请简述“桃园三结义”这一故事情节。 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怀有一腔报国安邦的热血,他们在涿郡相遇,意气相投,三人决定结为异姓兄弟,于是他们在张飞庄后的`桃园里结拜,自此之后三人便如亲兄弟一般。
2、“怒鞭督邮”第一次表现了张飞的个性特点,张飞为何鞭打督邮,请简述之。 督邮奉上面的命令来到安喜县,向刘备索要贿赂,刘备不给,督邮逼迫县吏诬陷刘备,张飞闻知大怒,冲进县衙,将督邮拖出,缚于马桩之上,鞭打督邮。
3、诸侯争霸战中,“三英战吕布”是《三国演义》开篇一次精彩的战斗,请简述这一故事。 吕布是董卓部下的一员猛将,骁勇无敌,十八路诸侯部下的众将相继败阵,这时张飞冲出阵来,和吕布交锋,大战百余合不分胜负,关羽便前往助阵,两人夹攻吕布,却还是无法击败吕布,于是刘备出阵,三人围攻吕布,在三人的围攻之下,吕布终于败北。
4、董卓之乱中,王司徒巧使连环计,终使董卓,吕布反目,请简述“连环计”的具体内容。 王允先答应将美女貂蝉献给吕布,又将貂蝉献给董卓,吕布、董卓为了貂蝉而反目成仇,在王允的挑拨之下,吕布终于手刃了董卓。
5、“陶恭祖三让徐州”使《三国演义》中有名的智谋故事,陶谦为何让徐州,结局如何,请简述之。 陶谦因见刘备是仁德之人,决定将徐州让给刘备,刘备执意不要,于是陶谦让刘备暂时在小沛屯兵。后来陶谦病危,又要把徐州让给刘备。陶谦病死以后,刘备终于接管了徐州。 但事实上似乎不像演义那么简单:因为曹操当时对于徐州志在必得,这对于陶谦必然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他执意要把徐州让给刘备,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而刘备的推让,自然也是不愿使自己立于险境之中。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7
读完《三国演义》,心中激动不已,对于书中每个角色都充满好奇,于是又去查寻了许多相关书籍,之后了解到书中每个着名人物都有其特点,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孔明、曹操、周瑜。孔明——足智多谋、稳重沉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曹操——猜疑心重、为人机警又有谋略、x雄且多疑;周瑜——擅长于用兵、聪明绝顶、自视甚高。
我喜欢书中孔明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这种充满智慧的作战方式,实在令人激赏,也让我们学习到遇到紧急事件之时,不可惊慌,冷静地用智慧去思考,明辨是非、凡事三思而行、秉持忠义之心帮助刘邦打天下,奠定了蜀国日后大业。并于出师表一文中,道尽了他的一片忠心,是三国演义一书中让我非常感动之处。
“熟能生巧”,是读完三国演义后另一个启发,那时期的诸侯们个个对于打仗技巧都非常熟练,并不是他们天生善战,而是时代迫使他们将一代代的经验慢慢累积与传承,且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才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和朝代,由此得知─凡事只要有心,肯花时间不断努力练习就会慢慢熟练,再加上冷静而明确的.判断,终会有成功之日。
《三国演义》是一本流传二千多年的历史巨作,看完《三国演义》之后可以从里面学到了不少历史教训,也从里面认识了很多的历史人物,且书中所阐述的忠诚、礼义、仁德也是我们必须效法的。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8
中国是一个文学历史悠久的国家,文学作品也很多,著名的在世界上都很有名气。我最近一个月抽空拜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其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
书中有几个人我对他们印象非常深刻。
曹操,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奸诈,狡猾,多疑,可又不失聪明。“望梅止渴”这个故事,就是他“哄骗”战士,谎称前面有梅林,从而激发战士行军的动力。书中称他为奸雄,有人觉得他太过奸诈,可是“兵不厌诈”不是吗?
刘备,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我觉得他就像唐僧一样,太过心软了。刘备心肠太软,太善良。诸葛亮几次劝他夺掉他世兄的城他就是不听,宁可带着十几万老百姓一起逃亡也不听诸葛亮的话。差点害死里面的魏严,但他也很聪明,如果他非好汉,诸葛亮又怎么选择他?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当时盛传“卧龙凤雏”得一人即得天下。我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人了,无论多么棘手的问题他都能迎刃而解,逢凶化吉。草船借箭就是一个例子,谁会想到向敌军借箭?这足以说明他的智慧。不过我觉得他一生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辅助刘禅,刘禅不是一个好皇帝,诸葛亮完全可以去辅助其他更有才华的人,可他却将自己的一生寄托在了刘禅这个毫无希望的人身上,真是遗憾。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如果不是曹操的大意,我想,他就不会输的这么惨了。这也是我印象中这本书里最深刻的故事片段,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便是曹操。
有些人可能会问,三国中如此多仗义侠气的人物,为何我偏偏要喜爱曹操?
这是一个矛盾的心理。曹操的性格太多重,令人难以捉摸,而这正是历史带给我们的感觉——神秘,像是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长纱,隐隐约约勾勒出一个轮廓,触手可及之时却又突然消失不见。远看而不知其彩,近看而不知其形,这正是这部作品带给我的震撼,也是曹操带给我的震撼。
人人都有黑色的另一面,我认为曹操也不是例外。他独领千军,虽尚有威严,却压力倍增,曾经被热血砌起的肩膀又被这千斤的担子压了下去,这是多少人所感叹的沧桑?
《三国演义》没有用更多的笔墨着重描写某一个人物,但是我可以想象出来:他可能拥有灰白的眉毛,枯黄的面颊,布满岁月痕迹的发丝,原本高昂的眼神被时光转换成了另一种东西,变得深不可测。曹操的眼底有什么?隔着几千年的历史,我看不清他的眼神,但是那是深邃的,不可捉摸的,我感受到了这部文学作品中的超然魅力。
罗贯中在怎样的环境中,书写出这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刻画出一个个跃然纸上的人物?我赞叹着他的艺术精神。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成品,更不用说流传千古的名著。我想象不出他写作的思想,但是我能从现在人们的所作所为看出来,他的这种精神影响了千百年后的今天的人的思想。
若是穿越过去,作者能否知道自己的作品会如此引人入胜?也许他只是想写一段抛洒青春热血的故事,在这段故事中融入他的人生遗憾,而创造出了一部不朽的传奇。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9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选编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刻划了近四百个人物,其中作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主要讲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互相斗争,抢夺地盘的故事,这本书里面有庸主献帝的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勇猛的张飞,纳贤的刘备等人物。
《三国演义》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关羽,他枣红脸上一双丹凤眼,一对浓眉,长长的胡须一直飘到胸前,拿着青龙偃月刀,骑着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变得天下无敌。可是,当荆州失守,关羽退守麦城时,遭到埋伏,被孙权抓住,杀死。
《三国演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草船借箭”。当时魏国和吴国打仗,吴国缺少箭,于是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让他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还让他立下了军令状,如若不能完成,就得以死谢罪。当天晚上,诸葛亮出来看天气,算出了三天以后会有一场大雾,决定在起雾时去向曹操借箭。第三天晚上,诸葛亮向鲁肃借了十几艘船和许多的稻草人,把稻草人绑在船上,并蒙上布,让敌方看不见相貌,用长绳将船都连在一起缓缓地行驶到离曹操水寨附近。这时,他让军士们敲鼓呐喊,自己坐在船舱里喝酒谈天。曹操见此大雾,又以为诸葛亮带来了许多兵来进攻,不敢靠近,便命令士兵们向船射箭,射出去的箭都牢牢的.扎在了稻草人上,等到快要天亮时,顺水流而下,往自家军营驶去,又让士兵们大喊:“谢丞相箭!谢丞相箭!”。此时曹操的船再追也追不上了。回到兵营后,周瑜看见诸葛亮带回来了十几万只箭,也没有办法说什么,只好称赞诸葛亮厉害。
这本书的人物个个被作者雕刻的栩栩如生,故事生动,百读不厌,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10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们小学生必读的一本好书。这部历史小说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编写的,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引线,写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国的兴起到衰亡的历史过程,最终三国归晋,真实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书中讲了许多人物,如尊重人才的刘备,才华横溢的诸葛亮,讲义气的关羽,总沉不住气的.张飞,奸诈的曹操,不服气的周瑜等等。其中,三个国家之间也发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失街亭等,还有许多故事如:空城计,收姜维等被改编成了戏剧。还有一些三国人物被改成了歇后语,可见这本书对我们国家有多么大的影响啊!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他不仅仅才华横溢,并且足智多谋,是一个十分出色的军事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凭着出色的才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正因为看中了诸葛亮这些才华,所以刘备才三顾茅庐去请他。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在一次打仗中,他中了曹军的毒箭,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名医华佗来为他看病,怕关羽受不了疼痛,提出要把他绑在树上刮骨疗毒,可关羽非要和部下马良边下棋边疗伤,华佗治好关羽的病后,十分佩服他的英勇。我也十分佩服关羽的忠义和勇气。
《三国演义》给我们讲述了中国的那一段历史。其中的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故事描述如身临其境。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的道理,做人要忠义诚实不奸诈,做事稳妥多思考。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11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坚持读书,就是积累天才的一个过程。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当我读了这本书后,学到了许多道理,也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关于字云长。三国中比较出名的一位武将。在历史上立了不少功绩。但是,最令人敬佩的是他那讲义气的.精神,无论谁帮过他,他都一定回报。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帮助过我,我汇报人家了吗?
我喜欢关于那种讲义气的精神,更喜欢刘备那种求贤若渴的品质。要是刘备没有那一分诚心,我估计诸葛亮也不会帮他,刘备也不可能当上皇上,最多在家喝喝茶。可以说,刘备的天下几乎都是诸葛亮打来的,那诸葛亮为什么心甘情愿帮助刘备打天下呢?那是出于对刘备的爱贤的心的诚恳及感激。我想起了我们班的个别班长,尽心尽力为班级做了不少好事,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班级的同学及老师都很信任他,老师很放心地把事情交给他去办。他自然也就尽心尽力去办好每一件事情。
《三国演义》教会我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许许多多人生的哲理,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12
在历史长河中,唯独三国时是三个国家同时出现的,它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读起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这本书述说了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著作,讲述的是蜀(汉)、魏、吴三国的构成及因争夺权力、土地而互相争斗,最终三国归晋,天下统一精彩的历史故事,给读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关羽字云长,他忠心耿耿,义薄云天,尽管曹操用尽方法讨好他,期望关羽能投靠他,帮忙其完成霸业,可关羽置之不理,誓死跟从刘备,为他效力。有一次他的臂膀受伤了,毒已经渗入骨头,必须要把肉切开刮去骨头上的毒液才能完成治好,那时没有麻醉,必须要忍受十分巨大的疼痛。手术开始了,可是关羽不仅仅没有露出痛苦的表情,还和马良谈笑风生,被后人传为美谈。关羽的这种坚韧的精神谁见了不钦佩呢?
最让我惊讶的是赤壁之战,这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以上胜多的战役,曹操有80万大军,而孙刘联盟只可是十几万而已,双方实力差距如此之大,怎样可能战胜曹操,可是经过庞统献连环计,诸葛亮草船借箭,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计谋,最终连老天都帮忙了他们,原本刮西风的天气突然转变为东风,使得诸葛亮和周瑜火攻的计谋成功,曹操80万大军伤的伤,亡的亡,最终曹操仓皇败走华容道,元气大伤。从此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演义》我看完了,那段历史在我脑海中不断重演。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寒假读书三国演义心得04-21
【经典】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8-09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0-09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0-15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11-08
《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03-28
(荐)《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8-04
(精品)三国演义读书心得08-10
三国演义故事读书心得04-24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