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常用(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1
《呼兰河传》这本书有讽刺,也有幽默。刚开始读时则为轻松愉快,反到了后面却及其沉重。这本书不仅仅表达了萧红怀念儿时之情,也反应了民国时期封建地主家庭的故事。
这本书中祖父是最爱作者的一个人,而祖母去世对于作者而言并不惋惜。在书讲了二十几页后,出现了一个叫团圆媳妇的姑娘,她年仅12岁,每天被虐待,最后大病不治而死。在这里我跟作者一样,心里愤愤不平,这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迷信。
再到后来有二伯的.出现,使人对他毫无好感。虽然有二伯是个被别人压在脚下的小人物,但在他内心深处还始终拥有着强大的自尊心。
到了最后,作者清楚的写出了冯歪嘴子的生活是羞辱的,但不久后你会知道他是被现实逼迫的,这也让人们知道当时穷人生活精神和物质是那么低下的。冯歪嘴子虽然穷,可他其实是一个慈父,他虽然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在精神上是无微不至的关怀着孩子。
啊!真为萧红和团圆媳妇的早逝而感到惋惜,所以,让我们珍惜这美好的童年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读完《呼兰河传》,历史的背景就清晰了许多。
严冬封锁了大地,有赶车的车夫,卖馒头的老头,卖豆腐的人。人们没有道德的约束,看见翻滚在地上的热乎馒头就你冲我装地抢了起来。十字街上,人们只认“李永春”的药铺,却不去专门的.拔牙店,只因被拔牙的标志吓住。
东二道街有个大泥坑,两旁的住户只会把墙修得贴近泥坑,好让来往的人踮起脚尖,攀着光滑的墙面小心翼翼地走过去。即便是有马不慎掉进了泥坑中,也只会看个笑话。
呼兰河城里有放花灯的,有唱野台子戏的,有娘娘庙大会。正如作者所说:“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作者的家里有个储藏室,里面存放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东西。每到后院锁住门时,作者就翻腾出一些有趣的东西,有次还找到一个小红灯笼,让有二伯点上灯跑出去玩了。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冯歪嘴子家的媳妇王大姐都很悲哀。团圆媳妇整天被婆婆又打又骂,以至于受了伤。婆婆则四处找偏方,跳大神,求占卜都没用。
最终还是离开了婆婆。冯歪嘴子家的媳妇王大姐之前也很受欢迎,可自从嫁给了冯歪嘴子就被人指指点点。为什么呀?因为冯歪嘴子是磨倌!地位不高,王大姐的地位也变得不高了。
这就应该受到别人的偏见吗?我想这完全是一场悲剧。
《呼兰河传》的那个年代,有人过的悲苦,有人过得热闹。但有很多的陋习没有改变,甚至在今天就是禁止的。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很生动,就是生长在老一辈的人们的生活。作者的童年也很丰富,见识了许多的活动。现在的人们更应该从中认识到一些东西。吸其精华,弃其糟粕!
呼兰河传读后感3
在这个星期里,我用课余时间读完了一本课外书,它的名字叫做《呼兰河传》。它出自于“萧红”手下。
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笔名悄呤,玲玲,田娣等,被誉为“三十年代文学洛神”。在1940年12月20日,萧红在寂寞,苦闷怀旧的心情中,写完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在1942年1月22日,萧红与世长辞,在战火纷飞之中,寂寞地离开了人间。萧红主要作品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马伯乐》,散文集《商市街》,《回忆鲁迅先生》等等。我读啊读,认为最精彩的是《祖父的园子》这一篇文章。《祖父的园子》主要讲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栽美丽的花朵,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这一些都是作者童年玩的小游戏,不是真正的.劳作,是在园子里面乱闹,至于摘黄瓜吃,追蜻蜓,摘花,捉绿蚂蚱,更是在玩了,到日落的时候,作者因为太累了,所以睡着了。
童年的趣事是无限的,我们一定要把它们永远放在心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一本书。里面讲述了呼兰河小城的故事,里面讲了那里多么冷,冷的大地都有许多裂口。冷得像一把刀子一样。把人的手都冻裂了。人们觉得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竟然是一个吞噬人的泥坑。
里面有一些主要的.人物,比如:团圆媳妇:团圆媳妇是一个很天真的女孩,十二岁因为长得高,所以说自己十四岁。她经常被婆婆虐待,生病了都用各种迷信偏方治病。最后被活生生给虐待死了。他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物。因为虐待死了一个人,她家的奶奶婆婆很快就死了。家里的人都走了,这个家渐渐被人给遗忘了……。
有二伯:有二伯是一个很古怪、勤劳、又倔强的老人。他地位非常低,连厨子都敢奚落他。他喜欢和动物、东西说话,和人却一句话没有。有一次他和一块砖头说了半天话。他喜欢别人叫他有二伯、有二爷。有二伯真是非常古怪啊。
冯歪嘴子:冯歪嘴子是一个敢于打破常规的人。他勇于追求美好和幸福;他争取做人的权力,试着改变自己的命运;坚强而有勇气。他身上闪烁着时进步的光辉。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份独特的回忆。每一段回忆都是回不去的时光,不管这段记忆是美好还是不美好,都回不到原来的时光了。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珍惜自己的曾经时光。
呼兰河传读后感5
这本事萧红的童年回忆录。语言很有朴实,充满韵律,详尽的讲述了她的童年生活。萧红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十分快乐有趣,不知道为什么很少提起她的父母,这段是唯一让我感到幸福的文字。其他文字整体充满了无奈萧条,那时中国农村的人们努力的生存下去,却仅仅是生存,活着就活着,死了也就死了。村子里面的人愚昧,无知。我恨他们的愚昧,无知,却又只能无可奈何的叹息。邻居家的童养媳,可爱的小女孩子被一家人活活折腾死;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磨官,妻子难产死了,艰难的拉扯着两个小孩。一直住在危房不搬家的拉车人,经常偷摸拐骗的厨子。只有生存没有生活的.村民,耐苦耐劳的村民,八卦愚昧的村民,矛盾的村民,使我印象深刻。虽然文笔很好,但是不想再看一遍。
好句摘抄:
1、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什么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
2、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的一声不响的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
3、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4、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是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
5、可见温顺也不是怎么优良的天性,而是被打的结果。甚或是招大的原由。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利用假期时间,我读了一本书,叫《呼兰河传》。这本书被茅盾评为叙事诗的代表,一串优美的乡土歌谣。
书的第一章,写了呼兰河严冬时的景象。赶车的车夫,卖豆腐、卖馒头的人,在严寒、风雪中艰苦的生活、劳动着。他们作为下层社会的人,只能每天起早贪黑的辛勤劳碌着,但依旧对生活十分乐观,这点很令我佩服。然后又从人们对东二道街大泥坑事故的种种猜疑反映了小城居民的迷信。这种迷信在第二章中显露无疑。跳大神、娘娘庙大会、七月十五放河灯……这些呼兰河的精神“盛举”,却有一大半是为死人准备的。为了死人在地下不愁吃穿,家人们都要花大价钱,把洋房、田地、衣裳甚至厨子、仆人、马匹都要烧了,衣裳也都是真正的棉衣布衣。有的穷人,看到那些东西,都想住到里头去。
写过了呼兰河的总体情况,作者萧红又开始回忆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首先作者写了与家中唯一一个疼她的人——祖父一起度过的时光。祖孙俩种菜、栽花、背诗,作者还曾经在祖父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之后,就是作者一个人玩的时候了。作者总能在家中的箱子里找到一些玩的,颜料、绣花鞋,以及祖母曾用过的一些首饰,都是作者的玩具。看到这一章,我开始羡慕作者的童年,并开始珍惜自己现在的童年时光。
最后的三个章节里,分别写了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其中,我最佩服冯歪嘴子。他经历了一件让人难以承受的.事——亲人丧失,自己独自抚养两个孩子。但他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在别人一致认为”冯歪嘴子不行了“的时候,依然坦然的面对生活,用自己不屈的灵魂,坚持着活了下去。
读完全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封闭就会落后。呼兰河就因为与外界隔绝,凡事都不相干联,而造成了自身的落后。同时,这本书还反映了旧中国的种种陋习,引后人深思。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为我们讲述了作者萧红寂寞的童年,以及胡家团圆媳妇、祖父、有二伯、冯歪嘴子这些平凡人的故事。其中,第七章内容紧紧揪着我的心:故事中的冯歪嘴子住在一个小磨房里,生活艰苦、地位低下。
读到第三回时,我真正读懂了“贫穷”二字。冯歪嘴子一家穷得买不起被子,只能去盖面袋子,而那恶毒的掌柜竟骂道:“我这面袋子也是给这野女人盖得?”而冯歪嘴子竟一声不吭。我不禁有些纳闷:冯歪嘴子怎么不反驳呢?不还嘴呢?越往后读,我越明白,当时的磨倌地位很低,是不受人尊重的。要是反驳了,可能就没地方住了。回想一下,怪不得谁想欺负他都行,以及之前王大姑娘嫁给冯歪嘴子的'事被大家说东到西,我都恍然大悟了。此时,除了对他的可怜,更多的是佩服冯歪嘴子这种乐观的心态。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他都很努力地接纳。
但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愤愤不平。毕竟冯歪嘴子也是人呐,虽然他穷,他在不断地努力生活,在努力让家人活得更好,在努力改变这个现状。
命由天定,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他的妻子死了,可冯歪嘴子并没有一直活在过去的阴影中,而是艰难地带着两个儿子过日子。读着读着,我发现原来他的两个儿子才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固然深爱着他的妻子,不能选择和妻子一起死,那样必然是对两个儿子的不负责。我想:他的妻子在天之灵,看到他们如此幸福的生活,也会感到高兴吧!或许应该保佑他们父子三吧。
读着读着,我感受到:在生活中,会有很多磕磕绊绊,我们都应该乐观积极去面对,充满斗志向命运发起挑战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8
我与妈妈去吃拉面。橙黄色的灯光打在套餐中的一小碟豆腐上,乳白色的汤汁像盛着晚霞般荡漾,胶冻状的豆腐轻轻颤动着,其上点缀着乱草般的柴鱼丝。尝了一口,妈妈说还是小时候北方的小葱拌豆腐好吃。于是我想起了傍晚挑担回家的豆腐小贩,火烧云,还有萧红笔下灰扑扑的呼兰河城。
萧红描写的呼兰城色彩好像不是多么艳丽。可能是因为北方的城市本就气候极寒,有可能是因为这些都是她太久远的童年回忆,也可能是因为她蜗居在繁华都市中的孤独。不过灰黑的颜色并不代表它不美丽,那一闪而过的`火烧云、戏台子还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偶尔的锣鼓声只更突显了北部小城的寂静,似乎不用收拾行装也可到那处去一游了。但这些热闹与小萧红好像没什么关系。
萧红以纯真的孩童视角来叙事。大泥坑子给人们带来不便却从没人想办法修补过它;明知购买的是瘟猪的肉却因为价格便宜而自欺欺人……从石板路上路过的人,即使穿成花团锦簇,在这灰扑扑的小城里走一遭,也显得有些狼狈了。这里的人们大多疲于奔命,作者却无意去赞颂劳动人民们的积极生活态度,而是以白描般的手法诉说这滑稽的一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纸扎铺中的情景,满墙满屋荣华富贵的妄想,地板上却睡着衣衫破烂的手艺人……死过人的大染缸,也在被不停地使用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似乎很“圆滑”,适当地向生活屈服,又不服输地保持着骨子里那股劲。孩童视角的叙事较为温和,讽刺被掩盖起来了。
作者的语言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朴实无华的叙事串起来却成了幅淡彩风景画。仔细琢磨,意蕴却又在其中。韧性中带着清新感,实在是别具一格。在平时的写作中,可以从叙事角度学习起。语言特点的养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就算是模仿也是不简单的。萧红优美的语言经历千锤百炼,方呈现出这幅美丽风景。
呼兰河传读后感9
“风一吹,大榆树冒烟了……”在这座荒凉的小城里,她度过了一个寂寞的童年。
19岁的萧红逃出了她视为监狱的家,独自一人去闯荡未知的世界。在书里最快乐的时光是她与祖父在园子里的生活:成熟的.黄瓜啃了一口便扔下去抓蜻蜓,想睡觉便躺在花丛中,享受着清风的洗礼,要玩便与蝴蝶蜜蜂赛跑,想要干嘛就干嘛……
让我记忆犹深的还是那黑乌乌的地下室。数不清的蜘蛛网,老鼠把这里当作流动的市场,灰尘早已铺成了一块地毯。可是这样一个脏乱不堪的地方,却成了主人公玩得不意乐乎的新天地。她钻进东倒西歪的纸箱中,找出一件件“珍宝”——用了半瓶的墨水,生了锈的刀片……可惜没有纸和笔。她只能跪在“地毯”上,边回想着大人写字时的模样,边在墙上一笔一画的刻着只有她自己才能看懂的文字。或许哪一天,她倚着箱子睡着时,会在梦里里,老鼠看懂了她的文字,正与她激烈的讨论着……
园子里的动物也许年年依旧,也许现在完全荒凉了。她的童年化作一串凄凉的歌谣略过了她耳畔。尝尽人生百味的她,在写书时她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他对人生的绝望,在平凡中的我们不是幸运的吗?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已经很久没有完整读过一本书了,一本非功利性、纯粹是为了读书而读的书了。
越长大而离文学越发地远,从前孩子式特有的好奇和打量世界的目光都快记不清、学不来了。
想到之前看《苏菲的世界》,虽然只看了寥寥几章,但是确实有一种仿若当头一棒、大梦初醒了的被惊异了的感觉。它说,当我们逐渐长大,学会如何得体讲话,如何成熟思考时,意味着我们早已习惯这个世界,也就意味着不再时刻好奇而把它当作理所当然了。用书里的话说, a pity thing 。
当时读完觉得似醍醐灌顶,但又有几分落不着边。现在看完《呼兰河传》,倒是有所感却觉得难过。
书中关于植物的、气象的'、细节性的物品等等的描述,要么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要么让我不知所云。因为我早不用好奇的、细心的眼光观察世界了。我不知道黄瓜如何长在蔓上,蔓又如何延伸,又各有什么形态;我不会想到书里描述的六月的黑天、七月的红天,八月则空荡荡一片;原来下雨了会有烟冒出树顶,冬天大地被冻裂了。
早远离了真正的文学,那些描述、那些美的动人的话都看不见了。能造成美的修辞,我眼里的样子却只能是幼稚的写作方法,狭隘不堪。用那么多的事物搭配上颜色,看到“黄金的太阳,雪白的月亮”都叫我觉得很好,只能让我害怕惊惧。
方言是很有趣味的,也是不能摒弃了的。之前学古代汉语,就庆幸自己是个南方人,现在读完呼兰河,也更觉如此。方言是个多幽默、多亲切,又多么贴切的东西。
最后慨叹一下萧红真的很厉害,过去看到这个名字只想到那些后人给加的名头和风传的情事,真正静下来读她之后,只觉得她是一本真该读的书。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回忆录,记叙的都是她在故乡呼兰经历的往事。整本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个人——萧红的祖父和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
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她有一个像乐园一样的后花园和疼爱她的祖父。在园子里,她无所顾忌地干着她想干的事情:追蜻蜓、采黄瓜、捉蚂蚱……而这样的自由是从哪儿来的呢?是来自她祖父的爱,她在后园里搞破坏,祖父从不责骂她。在祖父的院子里,她是自由快活、无忧无虑的。我想,如果没有了祖父的关怀,肯定就不会有萧红的美好童年。
书中,唯一让我感到一丝温暖的人就是外祖父,因为有他暖融融的爱才塑造了萧红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而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则是个悲剧了。
老胡家用钱订下了小团圆媳妇后,就接了回来。萧红在她打水的时候遇见了团圆媳妇,她觉得小团圆媳妇“黑乎乎、笑呵呵,怪好的”。可是别人却说团圆媳妇不像个团圆媳妇。公婆打骂她、虐待她,终于让她生了一场大病。那个“黑乎乎、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走了。她是被谁害死的?她是被过去封建社会的旧观念害死的,它就像一个吃人的魔兽,残害着无辜的人的生命。如果现在还有很多人信服那种旧观念,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看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乡镇的一座小城生活的单调、刻板,体会到了小城里的`人们的传统、愚笨、迷信。书中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悲剧的色彩,让我们看到了底层人民在苦难、愚昧以及麻木中的挣扎,反映出了中国北方人民几千年来一成不变的生活模式。看着他们的生活,我不禁会想起自己的童年,和呼兰河中的孩子们比起来,我们的生活不知快乐了多少倍。再看看我们的新社会,人们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没有不平等,没有战争……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
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
《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人物,而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了。十二岁的小团圆是老胡家的童养媳,然而,命运不济,故事中善良的小团圆一步一步被她的婆婆逼上了绝路,最终死亡,呜呜……她的命运真的是太悲惨了。
尽管小团圆媳妇天真、可爱、活泼,但如此可爱的小女孩,原本可以和现在的我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快乐的活着,甚至可以每天幸福的来学校学习,然而,她却并不能。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这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成了老胡家的童养媳后,天天被她那狠毒的`婆婆当成出气筒。每当她的婆婆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打小团圆媳妇。为什么?因为她打家里的猪的话,怕猪跑了;打狗,怕狗跑了;打鸡,怕鸡不下蛋……所以她只能打小团圆媳妇,并且无论小团圆媳妇怎样,在她看来,与她没有什么干系。任何理由都可以让她打小团圆媳妇,打的手段也是各种各样的。久而久之,小团圆媳妇就被她的恶婆婆打出了病,但是,她的婆婆并不急着给她找医生,而是从云游先生那里得到偏方,让小团圆媳妇用滚烫的热水洗澡,最终,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死了。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啊!而在这之前,她竟还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回家,却不知,她已经被老胡家卖了。
哎!小团圆媳妇真的是太可怜了,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多么期望:无论我们身处哪个时代,哪个阶层,如果每个人都能有一颗善心,愿意彼此温暖,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好,也许,小团圆媳妇的命运就不会这么悲惨,就不会死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寒假里,我读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要属小团圆媳妇的那一段了,那可真不是一段好的回忆。
小团圆媳妇常被她的婆婆打,因为小团圆媳妇只有十二岁可却像十四岁那么高。等她把小团圆媳妇打病了,就花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后来可怜的小团圆媳妇被她折磨死了,太不像个婆婆样了!
我觉得小团圆婆婆才真是愚昧无知。她太可恨了,把小团圆媳妇折磨死了还认为婆婆打媳妇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不妥,小团圆媳妇有这样一个婆婆真是不幸啊!
我看到过一个新闻。一名初一的女学生家里,只要她做错了事,她的'妈妈就会卡着她的脖子解气。一有什么不顺心的事也是拿她来出气,几乎每天女孩都是鼻青脸肿的。警方发现时,女孩已经被打死了。于是警方给这位妈妈判了刑。
我很幸运,爸妈从没打过我。我想和各位父母说:“别总轻易打孩子们,给他们一些认识错误的时间,这样家暴孩子太可怜了。”我也替小团圆媳妇感到悲哀,希望全天下的家庭都是幸福美满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记忆里的呼兰河小城,孤寂,静默,一成不变。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做着他们应该做的事,可究竟为什么这样做,似乎连他们自己都不清楚。
不过呼兰河小城里的生活琐事是十分精彩的,开篇大泥坑的故事,染房,扎彩铺,小胡同里的吆喝声,在那样一个消息闭塞,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似乎小城里每一件不足为奇的事都可以拿来说上一说,还有精神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而这些又多半与鬼神迷信有关。
祖母的去世在“我”幼小的记忆里已经模糊,那时候的“我”太小,只记得家中来了好多人,“我”反倒是玩的不亦乐乎。小团圆媳妇,那样一个鲜活的人,由于鬼神迷信,被折磨了许久,终究还是逃不开她死亡的命运。有二伯的古怪性情,到处借宿,被“我”不小心发现的偷东西,彻夜在院子里的骂骂咧咧。冯歪嘴子与他的媳妇和两个儿子,人们对王大姐最初的评价和发现她生了孩子后的评价前后对比,冯歪嘴子的小儿子引发的争议。而在她童年的记忆里,最值得回忆的,大概就是祖父和他的后花园,祖父的疼爱,迁就,陪伴使得她的童年多了温馨,在书中,描写“我”与祖父的日常的`文字特别多,反而自己的父母,却是寥寥几笔带过。
我始终相信,人的童年的幸福,甚至可以治愈人的一生,在孩子年少无知的小天地里,在往后漫长的岁月里,很多事情的记忆会变得模糊,可是有一个声音始终坚定的告诉你,曾被无条件的宠爱过,这是一种底气,是往后艰难生活中的一道光,是精神生命中始终温暖着的情愫。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心得12-31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3-24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4-2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26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04
读书笔记:《呼兰河传》03-3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17
《呼兰河传》 读书笔记01-26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1-1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