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3-06-13 09:29: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

  我翻书不多,但每每翻完一本,总喜欢涂鸦一番,不敢言“读后感”,大抵是对自己的感言不够自信,所以总说“读后”,是不是感悟,并不在意。

  原来你是这样一本书!也许听过书名《瓦尔登湖》,也许没有听过,看到密友手边放着一本,作者是美国的亨利?戴维?梭罗,我脑子猜想这大概是一本浓情散文类书籍,或是一碗鸡汤,并不是我爱翻的类型。只是临近春节,突然想让自己更慵懒一番,于是拿起翻阅,想象着拉萨的阳光、午后的'咖啡,斜躺于沙发,应是一种美妙地享受。

  书中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半世纪前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的日子里所见所闻、所思所考,所以书本推荐标准了这是一本集文学、哲学与博物学于一身的书籍。我看的这个版本是由李继宏翻译,文字没有过度优美,恰到好处,读来非常舒心,还能学习一些现在已经不常用但是略显古典的词汇,这些句子和词汇,就如一个优雅的女子,没有浓妆艳抹,也没有素面朝天,让人心旷神怡。而那些富有哲思的句子,虽然时隔快一两百年,依旧适用当今时代,不论中外。

  梭罗的乡下生活,在我人生头20年,有所经历,只不过我没有搭建屋子的能力。但是梭罗烧柴火,我也烧柴火;梭罗种豆子、种土豆,我也种瓜果、捡土豆;梭罗没事看花鸟虫草、抓狗头鱼,我也逗鸟溜虫吸猫撸狗、捉螃蟹;梭罗……梭罗反思着人类物质生活、开发自然,而我盼望着长大,思索着这辈子做些什么才不至于在世界枉存。

  不过,这本书的最后几个章节,写瓦尔登湖的冬天,冬天的动物、冬天的湖,太过博物,略显科学,不那么有趣。不知道是梭罗经过几年,想说的尽说了,或者已经急切地期盼热闹的人群,不再有更多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瓦尔登湖》读后感2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人类的最基本需要是食物和温度,其实这两种需要和大多数的动物的需要没有本质的区别,从这里,我领悟了最简单的人生哲理——其实我们可以活得很简单,因为简单,我们也可以活得更加洒脱,没有羁绊和束缚。他说:“我们心目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经积蓄了一些闲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

  他在湖畔的两年自耕自读的生活,虽然暗合了我们中国文人的耕读传家的隐士风格,因此梭罗在中国能够大受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梭罗的那种自耕自读的生活方式,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并不相同。中国式的隐士风格在很大程度上暗合了“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隐士是消极避世的。而梭罗在湖边的那两年的生活,是极其积极地在体验生活。建造木屋、种豆、钓鱼、观察野生动植物,无不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梭罗先生和大自然是可以对话的,是可以交流的。梭罗先生告诉我,要热忱地生活。

  所以哈丁说,读这本书有五种读法:

  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

  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

  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

  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

  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我想,不管是哪一种读法,于我都是合适的,这也是我钟爱这本书的原因了。

《瓦尔登湖》读后感3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是一场重返自然生活的实验,是一个重新认识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择一片湖泊,觅一处树林,自建原始木制房屋,捕鱼锄豆,听风踏雪。

  身处闹市,你内心深处是否也有这样的呼唤?那是我们这一代人来自家长的呼唤,那是来自童年的记忆。

  究竟什么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呢?衣服提供了什么,房屋又提供了什么?只关心房子、村子、湖泊、动物,只感受这里的声音、色彩,这里的春,这里的冬。而这一切的花费,也许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费。

  作者在1846年做这个试验,让我们记起了我们人类的过去。那时,铁路才刚刚发明,电灯泡还没有电亮人类的夜晚。世界还是那么大,夜晚还是那么神秘,人类的活动大部分还是在那百十公里内。

  而瓦尔登湖这片土地,在作者来到的百年前这里又还是处于人类蒙昧状态的社会。这样的一个土地,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更能带来返璞归真的震撼。

  这样一本书,对现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仿佛一剂心灵良药。对于我们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呢?是否我们也要有这么一片心灵的净土呢?

  最后以陶渊明的一首《归去来兮辞》送给大家共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瓦尔登湖》读后感4

  第一次读梭罗,读的是这本《瓦尔登湖》,大概是因为我怀有一期一会的希冀去同它相遇,投桃报李之下,每一次的窥探都有所得,于是才有了今天这番心情的铺陈:他实在是有几分陶潜的味道,两者贯通中西方的深涧得以共鸣,采菊人生东篱之下,可曾撷得一抹馥郁?

  我开始探索他,同时接受他,在文字中我终于找到我所应该做的:平和。这个世界太浮躁了,当灯红酒绿铺满城市的重心,边缘的阴暗角落反而有几分风骨,我们应当清醒一点——作为国家未来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不能垮掉。纵观过去,各路观点交锋不止,我们读书然后晒在社交媒体上,但是书的`骨髓却未必吸收;我们去健身然后在网上发图,但我们可能根本不理解追求健康的意义。换言之,我们做了太多人云亦云的事情,却从来没有想过跳出来,主流的价值观从来不是附和,而是内心的真正认同。

  我们是否也能在被装点地越来越花哨复杂的生活中,还原他的本来面目?其实我们都受到了浮躁的影响,而这时平和就显得尤其可贵。我们读书,只为了和这本书的作者交流;梭罗写书,或许也没有带着什么去改变谁的意愿,他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倾诉出来,而我恰好在合适的年纪看到了,了解了。于是我读出来几株孤菊的清矜,从方方面面教我们不拘束地放下。平和是一种难得的智慧,我们在求学生涯中最忌讳的两种情况都得到了解决:荒废学业者他帮助你找到乐趣所在;勤勉于思者他告诉你如何保持平常心。

  跨越地域和时间,隔着语言和文字的差异,我还是受到了他的教诲,如他所言: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

《瓦尔登湖》读后感5

  梭罗说,人舍弃越多就越富有。居无定所,就会享受每一个地方的好时光,让自己变成富人,思想中获得一片自然风景,每年再看也就会都有此收获。就如诗人离开田庄,他享用了其中的精髓,把田庄写进诗篇,只把空壳留给了农场主。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自然风景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比如,喜爱的就会感觉到凄美,不喜爱的就会感觉到寒冷。梭罗告诫人们,尽量远离约束,活得自如才好,不要把自己囚禁在更多的土地上、房屋里。田地,少而勤,呵护在心,自然会得到很多乐趣。

  梭罗来到林间居住,像报晓的晨鸡,来唤醒邻人。生而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才是最好的,希望人们多去亲近自然的、有思想的东西,感受自然而然,享受自然而然的诗篇。梭罗居住在林间湖边,享受到了开阔的世界,享受到了幸福的时刻。他对此的描述,给人带来清新之感,世界是如此辽阔,思想是如此深邃。大多数人却如井底之蛙,一生也没有去看一看,去感受一下真实的世界,只顾随波逐流,任世俗的物欲横流过自己的思想,把自己思想的一切淹没,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

  人居于时空之中,宇宙万物之间,所占不过一隅之地,像自然一样简约纯洁,思想如世界一样丰盈饱满,充满神秘的`不可知。人居于某处,人又为何而生?

  每日清晨是自我更新的时候,清晨最有价值,万物醒悟的时辰。清晨,有清醒的头脑,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也是人精神最纯洁的时刻,梭罗关于清晨的描写诗意又富有哲学意味。梭罗提出觉醒便是生活,对清晨的觉醒,那是一种精神,要心怀无限向往,那是生命升华的状态。梭罗提出,让时光升华,才是境界最高的艺术,雕刻品味生活,让思想煜煜生辉。

《瓦尔登湖》读后感6

  身在喧嚣都市的我,几乎对乡村的理解只有:穷,荒芜。但一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并让我对生活更加有希望。

  梭罗,一个无名小卒,一生困苦,但在乡村中自得其乐,著名的《瓦尔登湖》便出自他手,正是此书改变了我。

  这本书是我和奶奶去书店时买的,奶奶当时看我才二年级,便不停地向我推荐儿童故事书,但这些故事书让我厌烦,我偶然看到了这本书,从我的目光刚接触到它的那一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那碧蓝色的卷曲花纹让人神往,如同清澈的湖水。我将此书从书架上抽出来,一张书卡上写着:“美国最伟大的写实文学,平淡生活中透出人性的光芒”我当机立断,将它买下。

  回到家,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简约生活,硬着头皮读了一会之后,觉得十分深奥,实在读不下去,便不再读了。

  后来,我升上了四年级,一天无意翻开这本书,我竟爱不释手!这部自传体小说,如水一般的平淡描写,写出了作者的乡居生活,看着看着我入了迷,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在美丽的.瓦尔湖畔钓鱼,我多么想与作者一起耕作……看完了,我的心就如同碧澄的瓦尔湖水,无比的平静。原来我经常渴了就买水,饿了就掏钱买零食,但是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一直在奉行节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孩子的精神写照以及憧憬,但最后他依然承受不住精神压力卧轨了,梭罗虽然没有干出这样的事情,但我能从他的书中看到他,就像海子一样希望自己的心灵能有一处平静的居所。

《瓦尔登湖》读后感7

  梭罗,1817年7月12日生于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他于1841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别人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

  到瓦尔登湖畔,他是想找一种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伐木造屋,掘地种粮,捕鱼狩猎,他吃湖里钓上来的鱼和自己种出来的豆,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然后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他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

  他不吸烟不饮酒。他精确计算出维持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花费:造屋用去28元1角2分,生活一周需2角7分……这样推算下去,他发现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就能挣足维持健康生活所需的金钱。

  梭罗在悠闲自得的耕耘垂钓,散步泛舟,采果狩猎,用大量时间享受自然的同时,他每天还在读书、思考、写作。他用心观察自然、用身体验自然、用脑思考自然,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探索周围的一切。细微地注视湖水的纯静透明、林木的葱郁碧绿、动物的活泼可爱、收藏的沉甸果实以及四季变化,春天的来临,冬日的湖面,太阳升起……

《瓦尔登湖》读后感8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备受推崇的书。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是: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是简朴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自然的真实描写,是传世佳作。很长一段时间的文学杰作。

  其实这本书我买了很久,看了不下5遍。但是每次看心情都会不一样。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时的所闻所感。经过两年零两个月的回归自然生活,梭罗对生命、生命、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话语,简单明了,却蕴含深意。

  里面,梭罗详细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仿佛就坐在你的面前,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向你详尽地讲述着一切,从盖房子到吃饭,从砍柴到耕种土地,这些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包含各种独特的见解。

  《瓦尔登湖》中对瓦尔登湖四个季节的栩栩如生的描写,深深打动了我。我向往梭罗笔下的宁静祥和的'生活状态,也向往他笔下美丽无比的瓦尔登湖;海子郭说:“我要一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这是一种诗意的生活,一种理想化的生活。

  梭罗在经济学一章中写道,只靠自己双手的劳动养活自己,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它是最自然、最纯净的。相信梭罗也曾在其中体验过无拘无束的快乐生活。在朴实无华、纯粹的原始状态下,独处或许是最适合的生活方式。梭罗通过瓦尔登湖找到了真正的人生,但又有多少人能像梭罗那样敢于离开尘世,回归自然呢?我们或许早已习惯了嘈杂嘈杂的社会生活,或许也早已习惯了灯红酒绿、灯红酒绿。我们已经被世俗蒙蔽了双眼,麻痹了耳朵,看不到人生的真谛。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早已离不开这种我们讨厌的生活方式。

《瓦尔登湖》读后感9

  兄弟的离世让他难过,但人总要愈伤,他到了瓦尔登湖畔,在碧水苍山的环绕中,在悲痛之余,开始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思考。

  他便是梭罗,《瓦尔登湖》的作者。

  那时世人不解,笑他,奚落他,嘲讽他,说他离经叛道,不识时务,但他不为所动,他心中有一支火炬高举,早已为他指明了方向。

  在瓦尔登湖的日子,他穷尽自然,返璞归真,而思想的深度却愈发向纵深发展。他在走出了人群,却始终不忘人群,人权思想之木傲然生长,他远离城市,却挂念城市,环境保护思想在溪畔源流。日复一日的朴素生活中,他从未停止思考,他的思想,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也终于实现了蚌育珍珠的过程。

  终于,历史的判官笔是公正的,在那时人眼中卢梭所谓的“离经叛道”,终在时间的淘洗中散发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光彩,《瓦尔登湖》的`出版,超验主义不断转化为切实的社会制度。就算总有世人看不得,可又奈何时代的巨轮永不停止前进。

  忆往昔,回首今朝,时代飞速的发展把每个人的时间打散撞碎,走出机械式的日复一日,当代人是否也需要如“瓦尔登湖”一般的宁静呢?我认为是需要的。纵使往昔不可度量,但在当下,我们也总要让自己保有思考的空间,站在以往时代巨人的肩膀上的我们,看到的,也应该是更大的世界,更广阔的天空。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处于一个快生活环境,尤其是居住在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中的我们。

  早晨,我们熙熙攘攘地挤在各式交通中,地铁一列一列飞驰而过,汽车一辆接一辆驰过。汽车“嘟嘟”的急促鸣笛声代表人门一天繁忙生活的开始。办公楼里,职员门飞快打着各类报告;学校中,学生门在纸上写字“沙沙”声格外急促……

  人们忙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忙着工作,忙着学习。同样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城市中的.我,作为学生忙于“两点一线”的紧张生活。

  《瓦尔登湖》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离我们现在很遥远的慢生活,它使我向往。梭罗在瓦尔登湖滨自己动手建造了一间小屋,在那儿住了两年。他在那种蔬菜,在那儿阅读,在那不焦不燥、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瓦尔登湖》中的一切都静谧而美好,这种慢生活与我们大有不同,是我们所不能尝试的。

  在梭罗看来,大多数人只是花费时间获取衣、食、住所,而非精神慰藉,因而并没有真正生活。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吗?我们为了活而活,为了生而生,大片大片时间都用于获取物质。但有了足够条件后又因“上进心”而继续花大把时间索取。等到人老珠黄,却发现自己没有了解过这大千世界。

  我们能不能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那样“忙里偷闲”一下呢?减少些没有必要的、没有意义的工作,在一个清晨欣赏一下朝阳的活力,在一个午后蜷在沙发边吭食“精神食粮”书本……去看看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的美丽。不是这个世界没有美丽,是你没有慢慢地,细细地欣赏这个世界。

  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

  或许只是草丛中的一朵娇嫩的小花,或许只是树上一只与你对视的小鸟,又或许只是一本书中短小而精炼的句子……

  你慢一点儿,会发现有“瓦尔登湖”的魅力。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瓦尔登湖》是作者戴维·梭罗独居于瓦尔登湖,远离尘嚣,想于大自然的安谧中寻找本真,质朴的生活状态,一种更具诗意的生活。或许这次选读这本书,是希望我们体会到作者深入思考,并寻找本真的心路历程,感受来着大自然的力量,并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本书描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居住期间所经历的一切,与周围农夫、邻里相处,去亲身经历周围的一切,与周围动物互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不同世界的对自由的渴望。

  读后我也发掘了自己身边的瓦尔登湖,对我来说,大学就是一个瓦尔登湖,一个全新脱俗的环境。我通过这两个月的生活我越来越能发掘生活节奏,变得适应和恬然,心境也越来越好,逐渐开始安静思考很多自己之前不会思考的问题。最全面的站可能很多会在大学应接不暇的节奏中乱了方向,而我却借由这股乱流让它成我我的瓦尔登湖,让我变得更好更优秀。

  在大多数人看来,《瓦尔登湖》一本向往平静的大自然,是内心的向导。其实这个瓦尔登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居之地,而是可以让精神超凡脱俗的出尘之所,是慰藉心灵的地方。读这本书或许可使我们在这浮世中释放安静的灵魂,减轻焦虑,这或许就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让我们在大学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去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20xx年12月17日,在咖啡馆随意选了一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瓦尔登湖》,《瓦尔登湖》的第一篇读后感。读书先读序是多年的习惯,记得当年连《牛津高阶》买回来也是先读了余光中的序才开始查字。虽然经过短短半小时的浏览,就决定这本《瓦尔登湖》必将会出现在我的书架上,还是急不可耐的抄下了一小段何怀宏为它写的代序: 梭罗和他的湖 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已久,这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读后感《《瓦尔登湖》的第一篇读后感》。它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译者徐迟先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

  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 那么,为何要扰它?扰这寂寞? 难道我也是心底寂寞之人?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每个人最不缺的都是时间,然而却都显得没有多少时间来阅读思考。在读瓦尔登湖的过程中,一些想法明显的拓宽了我的思路,虽然有些问题没有能够得出最终的结论,但还是多了一些方向,而不是仅仅身陷于原本的想法。

  偶尔无聊会在想人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干嘛,我们光溜溜地来到世界,最后什么也没有带走。像玄幻小说里,最后主角都是自己创造了世界,自己成为了世界里的神,但是他们却还是没有脱离受想行识、色香味触法等,最终还是没有脱离亲人、爱人抑或是朋友之类的感觉。或者当一个人不需要旁边的其他人的时候,他是不是需要不断地满足自身的感觉来促使自己更好地活下去,所以最终我们是否是都是为了过日子而过日子,或者是为了一种感觉,但是到最后都变成了一种空。

  就像是当一个人做慈善的时候,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做了一件正能量的事情,但是却没有想过他们所在的困境是他们今生所必须经历的[]磨难,我们可能传播了一种负能量,打破了他们自己所应该走的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的过程中,是不是只是为了找寻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思路更加宽广?为了寻找一种另类的方式么?

  然而,为什么现在的我们几乎都是活成了同一个人、同十个人,是因为在前人的经验模式下我们能够更好地让自己生活吗?所以我们是否只是另一种模式下别人的延续呢?就算最终我们能够活成了自己,到了那一种传说中的情况,是否真的是?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着,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成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梭罗是崇尚自由的。当他从瓦尔登湖到村镇中修鞋却被捕时,可以发现他向往的是美利坚的和平与自由。“什么也不能正当地迫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梭罗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勇敢地面对生活和一切他要正视的东西。并仍能保持自己单纯的、自然的、美好的伟大心灵。并且他有着同样并且他有着同样生活简单,在世人看来卑微而粗俗的人作为访客,这些访客在梭罗看来是渊博的、谨慎而智慧的。

  读完后,我对梭罗的行为感到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和行动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之后的一次初夏的夜里,我在海湾沙滩上漫步的.时候,我却突然地体验到了自然田园所 具有的独特 的审美情趣,并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梭罗以及他的《瓦尔登湖》所包容的的丰富而伟大的田园意蕴。

  最后,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么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对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纵然很贫穷,也要喜爱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济贫院里,你依然还拥有喜悦、开心、荣幸 时光。

  梭罗亲眼目睹,一个心静知足的人,在那里生活得宛若在皇宫里一样,生活得如此开心又如此心满意足。

  《瓦尔登湖》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生活,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断断续续小半年才读完这本书,前情已想不起时候又开始读,好在是本散文书,不太影响后续的阅读。一开始读确实还是比较吸引人,其中大段瓦尔登湖景色的描写,令人神往。但是看多了不乏有点没意思,可能我总是偏向于故事性的书籍,但并不影响这本书确实是很经典。

  我想分享一段其中记忆比较深刻的,梭罗在其中说因为你需要面包、咖啡、牛奶,所以你就需要出卖更多的劳动力来换取这些东西。但是如果你只是需要维持生命的'物质,一些土豆泥,玉米糊即可。

  一旦你需要的越多你付出能量的越多,这样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应该少一些欲望和需求,更多是维持生存本质即可。但是我觉得梭罗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了,一个人不仅只是如梭罗般生活在瓦尔登湖的人,他是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中生存,衣食住行都需要通过大量的能量付出以此进行交换。此外,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基于人的欲望,因为需要获取更多的物质因而存进社会的进步。当然我觉得梭罗的本意可能是想通过较为夸张的方式表达人的欲望过多不是一件好事。欲望是应当有的,但是如何平衡好,把握好这个度,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一点一点悟透的。

  经典之所为经典,想必是值得多拜读几次的。这次只是粗略泛泛而读,下次再精度细读获取营养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教案02-21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2-07

《瓦尔登湖》读后感07-25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2-16

瓦尔登湖读后感07-19

《瓦尔登湖》读后感08-06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3-18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3-16

《瓦尔登湖》读后感04-03

瓦尔登湖读后感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