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客读后感

时间:2023-05-18 13:49: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信客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客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客读后感

信客读后感1

  其实有些人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很平凡,但却很重要。就像文中的那个老信客,他连着那个小乡村与外面的联系,可他犯了一个信客最不应该犯的错误,这个错误对他来说是致命的,他再也无法做一个信客了。

  因为这件事,他失去了尽管苦,但他却非常热爱的工作。事后他很后悔,但这一切都晚了,只好把这个既让他热爱又让他痛苦的工作交给了一个年轻人,因为他深深地知道,这个乡村不能没有信客。老信客很不放心,详细的为年轻人讲解着,年轻人没有拒绝,当起了这个村与外面联系的新信客。

  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的信客也变老了,在他当信客的十几年中,他对工作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的大意。但是有一次送信发生的那件事,让他伤心极了,回到家,他当即到老信客的坟头烧了香,这位老人已死去多年。他跪在坟头请老人原谅:从此便不再做信客。

  信客已不再是信客,他只是有时间带别人写信,挣钱养家。

  几年后,村里建起了学校,正缺一位地理老师,人们想到了信客。果然,信客讲的绘声绘色。不久,他就脱颖而出,成为了这个小学的校长。

  后来,信客死了,前来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的。根据他的遗愿,他的墓就筑在老信客的墓傍。此时的乡人已大多不知老信客是何人,与这位校长有什么关系。为了看着顺心,也把那个不成样子的'坟修了一修。

  很多年过去了,在现在的社会里,所谓的信客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们有了许多完全可以代替信客的高科技产品。但在那个时代,信客很重要,但常常受人们误解,做信客要讲究信字,老信客就是例子。虽然这些人身份非常的卑微,但我们离不开他们。就像现在的乞丐,随处可见,虽然他们无法和信客相比,但是他们就一定要受到人们无情的鄙视和冷嘲热讽吗?

  人们啊,请多给他们一点他们仅有的自尊,只是一个微笑也好,因为他们需要的仅仅是我们的关爱,仅此而已。

信客读后感2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总是有着一股力量,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在灵魂的挣扎中体味那独特而厚重的美,《道士塔》是这样,《信客》也是这样。

  这是关于两代信客的故事,这是关于信任与不信任的警醒。回溯老信客的一生,我看到了他对这份职业的责任感,甚至是无奈放弃后的深深依恋——在交接信息时的细声慢气,在“逼着”年轻信客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后的唏嘘声里。我着实感动,我不禁要想,是什么让老信客愿意担当起这份琐屑和辛苦?这样的事,放在现代,实在是不可思议。也许,老信客就是我们这个时代丢失的人格。

  令我心寒的是乡民的反应。老信客的善良仗义,饱受艰辛,曾经带来的喜悦和希望,全被他们抛到九霄云外,宛若不曾发生。一生的信誉毁于一旦!老信客失了信誉,懊悔莫及,带着自残后的手,独自到外乡看坟常信客的工作由年轻信客来继续。年轻信客的脚步就是他的脚步,一次次的重温漫山遍水的乡情。年轻的'信客谨遵老信客的血的教训:要诚信!但耿直的信客因坏了同乡的“好事”,被发了财而拈花惹草的同乡诬告为“私闯民宅的小偷”,将他扭送到巡捕房。

  这一系列的伤害和凶险令信客心灰意冷,他在老信客的坟前郑重请求原谅,打算抽身而退。

  可笑的是,尝到失去的滋味的人们,这才想起他全部的好。后来还请他当教师,死了还有很多人来悼念。我不禁为老信客鸣不平,同样辛劳一生,这结局却是惨惨淡淡,是借着信客的光,顺便修修他的坟!这是为什么呢?一个是全身而退,所以“赢得身前身后名”,另一个,是有了污点,从此被放逐,被打入无底深渊,直至被彻底遗忘。他只是个游走于两地的乡村信客,他不是民族英雄,死后可以被平反,被悼念,然后永存世人心中,光辉照耀大地。但我庆幸,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录下了那个年代的那些人,一种原生态的喜与怒,坚守与不舍。让我,可以去感受、思考那源于历史的无奈和无奈背后的深沉。

信客读后感3

  一个平凡的职业,一个平凡的人,一个平凡的故事,一段平凡的叙说……那是信客。

  前段时间为了赶教学进度,课文总是匆匆赶完,《背影》如此精典的课文竟讲得毫无生气,《老王》如此高尚的灵魂竟来不及让学生去现实中追寻……当静下来认真翻着一些感人的、优美的、令人思索的文章,心里竟惭愧起来。似乎,不再是一个颗自由的灵魂徜洋在文字中去感动,不再是一个热情的心灵漫步在文字中去欣赏,而是一个呆板的、机械的、麻木的为分数奋斗的势利机器。无奈、难过……“不要成为考试的奴隶。”是我对学生说的。但似乎最近一段时间我在为了证明自己不断地要把他们变成奴隶。

  前天晚上,我累得眼花脑胀。烫了脚,穿上宽松的衣服,把小鱼儿放在床头作为背垫,打开台灯,把耳塞插入手机,拔通了锦的电话。我拿起书对锦说:“我给你读上一段!”“求之不得,洗耳恭听”。

  于是,我读着信客的二、三小节,我的情感随着余秋雨的笔调走进了那个连系城乡两地的信客,体味着信客这个消失在历史舞台的职业的'辛酸,文字的精隧、情感的真挚流淌于心灵深处,读着读着竟哽咽起来。锦在电话那头静静地听着,没打扰我的哽咽,他知道我在为文字而哭泣,他知道我在调整自己的情感,我仍旧读着,直到读完,静静地读完。锦说:“文章在夜深人静时读起来别有风味。”我想也许是,但真正的别有风味与时间无关,只因为心态。

  于是,我上《信客》这个自读课很慢,我在用自己的感情去讲课文,而不再是一味的为了那惹人厌烦的考试。

信客读后感4

  信客,作为一种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职业,慢慢被人们所忘却,而有着“信客”精神的人,却没有绝迹。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永不腐朽。

  《信客》一文讲述了:一个老信客失信于人,找到落魄返乡的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在老人的哀求及细声慢语的嘱咐下,踏上了信客这条路。几年过去,年轻的`信客也渐渐老去,老是犯病,又因为故去之人家人对他的态度,及在都市之中同乡之人对他的伤害,他放弃了在信客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在《信客》一文作者写了两个信客不同的机遇。我不禁为老信客鸣不平,同样是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洁身自好,待人宽厚。为什么,一个,“赢得身前身后名”,而另一个是有了污点,从此被放逐,被打入无底深渊,直至被彻底遗忘。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像年轻信客一样的人。在四川藏族自治县的一名乡村邮递员,名叫王顺友。当地交通不便,地广人稀,还沿用着一种很古老的邮寄方式——邮递员骑着马走在漫长的邮路,挨家挨户送邮件,王顺友的邮路往返360公里,历时14天。就这样,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在雪域高原上整整穿行了20年。这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啊!他所走过的路,相当于二十一次两万五千里长征。王顺友这种牺牲自己,造就别人的品质,难道不是人们所赞扬的吗?

  在时间的洪流之中,信客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是,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却没有绝迹,也不会绝迹,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的。诚信待人可以让我们苦尽甘来,而不是像老信客一样,因为一个污点从此被放逐,被遗忘。

【信客读后感】相关文章:

信客教学教案11-17

《信客》读后感08-30

信客读后感08-11

信客读后感7篇07-26

八年级上册《信客》教案09-05

必胜客工作心得03-06

必胜客实习报告05-16

《三剑客》读后感02-06

三剑客读后感09-25

《校园三剑客》读后感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