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后感

时间:2023-02-17 09:12: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千年一叹》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

  "引颈看去,对面桥头有一个白石铸成的大门,上面分明用巨大的宋体金字,镌刻着一个国家的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

  ——题记

  曾经的我喜欢,向往西方文化,曾经的我心里想过为什么自己是中国人,为什么在这个地球上我偏偏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现在终于懊悔,终于惭愧,好像深深地说上一句:对不起,祖国!

  读了《千年一叹》,我的心随着作者穿越了西奈沙漠,格朗高地和伊朗山脉,我的泪随着作者洒落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印度河畔.曾经与古中国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古巴比伦,古希腊,古埃及,如今这些灿烂文明源起的地方已荒凉到让人落泪的'地步,文明的遗迹沦为废墟,留下的只有那穿越千年的叹息,与那穿越千年的泪滴.

  这些文明有的被穷兵黩武的罗马文明侵占过,有的被尚武的迈锡尼文明侵占过,而就在其他文明被一次又一次的侵占,一次又一次的毁坏时,我们中国的文明却始终保持着中华文明的真谛与精髓.在其他文明像沙漠中的细流一样看不见明天时,我们的祖国却在沧海横流中保住了一份家业,一份尊严,一份荣耀.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2

  余先生的《千年一叹》,我在两个月里一共读了两遍,还为此拜读了对话形式的《文明之旅》。

  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有几个。

  首先,余秋雨先生的文笔才学深深地折服了我这文化小白,我就像一个好奇的.稚子,看着字里行间的那精湛到位又不失文字之美的叙述,就像变魔术般,让我无数次崇拜着又欢喜得手舞足蹈。文字是文明传承最主要的形式,也是思想影响最重要的途径,像余先生、季老他们这些文学大师,都是我心目中伟大的人类。

  其次,这是我看过最完整的古文明介绍的书籍,且浅显易懂,传景传情。尼罗河边上的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文明,犹太人的希伯来文明,更早之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我以前也曾从不同的书籍里断断续续地了解,但它们究竟有何联系?现在是什么样子?与中华文明在时间和表现上有何不同?这些都是我一直想知道或者想规整的,而这一次终于明明白白了。

  再者,这可能是余先生对文化、文学追求的路上最后一本纯纯粹粹且高度到达巅峰的一本书了。以后可能都会是生感悟、做人艺术什么的,我不会有兴趣。

  最后,说到中华文明。这应该是我作为中国人最骄傲的资本,也是我身为一个渺小的中国人最无奈的部分。如中庸之道,助我,愚我,也害我。它的确值得我们去反思。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3

  哪有什么和平年代,只不过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最近看了余秋雨老师的《千年一叹》,你就会明白生活在以喜马拉雅山为西门的大中国,是多么自豪与骄傲!余秋雨老师带着凤凰卫视的其他人员,历经沧桑,穿越火线,从希腊到尼珀尔,一一去寻访那千年文明,生命是脆弱的,文明却是伟大的,而即使埃及文明等各类世界文明有些比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都要长,但是没有一个能够像我们中国这么完整延续传承下来,所以我们很庆幸,庆幸地能够把朱子,程子,孔子,庄子等经典一直应用到现在,这就是俗话说得,不能断了香火!

  在回想当今我们生活的中国,是多么有安全,是多么有底蕴,是多么有文化!所以庆幸生活在这么一个令人羡慕的国家!一个强大的国家!

  而现在经济在飞速发展,我们年轻的一代似乎有些着急,社会步伐有些过快,我们开始有些急躁,甚至开始抱怨,请我们放慢心中的'脚步,好好品味这和平的滋润,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体验过在吃饭的时候,一颗火箭弹从你耳旁飞过的惊心动魄,没有体验走在街上随时汽车炸弹的巨响,所以我们应该庆幸,把这种文明延迟下去,和平珍惜下去!

  最后两句话送个诸位,

  1.你为祖国站岗放哨,祖国为你遮风挡雨;

  2.国无国防,国将无防。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4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仅是一本日记,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以前有过辉煌的古礼貌,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礼貌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持续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如何去应对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礼貌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能够看出创造礼貌的是人类,毁灭礼貌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礼貌高度发达的这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礼貌,如,在中东、印度,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礼貌古国的过程中能够看出,礼貌的毁灭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礼貌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所以我们就应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向持有的观点。

  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礼貌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员,我们有义务去尽自己的力量去为中华礼貌的延续,发展而努力。而真正把这些义务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工作,去为这些“大”问题尽力贡献自己的“小”努力。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5

  一本好书于个人而言,不在于它是不是名著,不在于它是否能流传百世,也不在于它的发行量多少,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直达你内心深处,与你产生共鸣。而且,每一次的翻阅,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使你有重新读之的渴望。

  对我来说,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随凤凰卫视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挖掘了所到之处公开的.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书中文明的兴衰,让我心潮澎湃,让我真切感受到人类创造着文明,也毁灭着文明。

  先生的佳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游历中展示了文明兴衰的历程和人性的特点,感受世界的精彩,同时也告诉我们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命是短暂的,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努力,只有不断前进,社会才会进步,文明才能发展。

  读完《千年一叹》也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这种骄傲不因为近百年屈辱历史而减弱,反而更加坚信在历史的长河中华夏文明会愈发灿烂。也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

  先生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我也渴望像余秋雨那样重走这段古代文明之路,感受时间留给我们的深思与悠长……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6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7

  《千年一叹》也的确是叹,从消失的迈锡尼到神秘的金字塔,从混战的中东到卸负的尼泊尔……昔日盛极一时的文明滥觞如今却残影斑驳。

  还记得作者曾经在文中多次描绘贫穷、污浊甚至战乱的情景。孩童没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群众缺乏道德的自控和社会的管制,而他们的祖先所创造的楔形文字却是人类文字的起源!!当苦难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最唏嘘的哀叹不是文明古国的湮灭,也不是往日辉煌的'凋零,而是小孩在该提笔写字的年纪却赤着脚在街上伸手乞讨,眼神依旧充满渴望,可祈求的不是快乐而是生存。

  这着实是一场伤痕之旅,伤痕之处有故事,有典故。盗窃、毒品、挟持、绑架……文明秩序似是而非,也很难有所指望。战争的一方为“精神盔甲”所武装,表面上强悍好勇,实际上狭隘气短,长此以往必然无法照料正常的生活秩序,更无暇思考个体价值尊严。

  身份的基点在于责任,责任的落实在于个人。不必强求人人在文化纷杂的氛围中保持坚贞的信仰,可总要在心里留有一片净土,好让先贤的文化可以落叶归根。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8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9

  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整个行程,是一个伟大的课程”。

  寻访在古文明的文明之旅,看似一份求之不得的美差,其中却蕴含了多少沉痛、悲楚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

  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悠闲是痛苦的补偿,痛苦是悠闲的衬垫。如今古巴比伦文明,已被历史的沧桑湮灭,只留下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默默垂泪。矗立在金字塔的古埃及文明,也不过在碧血黄沙中隐退尘世。伊拉克有太多失学儿童,连字都不认识,而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人。几千年的文明,最终也被迫在硝烟的摧残下销声匿迹。哭墙下的不仅是泪,“打倒美国,反对禁运”的标语中也不过是一份无奈、悲愤。面对这些古老又脆弱的文明,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有时真感到自豪,自豪中国是四大古国中唯一经久不衰的。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反反复复,滚滚而来。暂且不评论秦始皇其人,他统一国家和文字便能让文明得以传承。俯瞰中原大地,感受祖国的心跳,我们在追忆,在悲祭我们的祖先。文明对我们似乎很渺茫,几乎所有古文明光芒都被淹没在城市的喧嚣。若没人来唤醒我们的心灵,也许中国终究也会如此不堪入目吧。

  千年一叹,这一叹,就是千年的时光。在千年交汇之际,这一声叹息,是轻轻的吟咏,还是重重的浩叹?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0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可能是每个中国孩子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学习历史的第一课,尽管那时候并不理解何为文明,老师或父母总会要求我们记住这句话,同时还要记住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词语,同样也理解不了这些国家在哪里、有着怎样的文明,只是死记了这么一个概念,随着我们慢慢长大,这个概念就牢牢地长在我们的意识之中,很少有人去怀疑和论证,如果不是做学问,也很少有人再去深入研究。就这样这句话变成了我们的一个基本常识。

  在信息化空前发达的当代,提及文明古国,我想大多数人头脑之中首先出现的是城邦式的政治文明,极度繁荣的文化艺术,很容易联想到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奥林匹亚、金字塔、空中花园、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比照我们的历史,很容易想到这些人物和情景,或许来源于我们对三皇五帝、孔孟、万里长城、兵马俑的熟识,这样的`联想看上去是多么的顺其自然、合乎情理,进而联想到当代,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些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更是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国家,比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更加进步。

  然而,当我们认真读完《千年一叹》,跟着余秋雨老师从古希腊文明遗迹开始,到古埃及文明遗迹,到古巴比伦文明遗迹,再到印度文明遗迹,最终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回到中国,我们就会改变很多伴随我们很久的一些关于世界文明的认识,改变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认识,让我们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1

  本书可以配合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一起看,虽然16年前的画面质量不太好,但是内容还是很不错的。还有年轻时候的'许戈辉和陈鲁豫。比如印巴国界上的降旗仪式实在好奇葩,作者的功夫好,但对于这类场面的描述还是不如影像的直接。电视更多是对目的地细节的解说和展示,而本书是作者对这一路文明之旅的文化思考和解读。跟着余老师的文笔足不出户地畅游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的世界。

  思索文明的诞生和覆灭,对比反思中华文明的发展,收获颇丰。希腊是蓝色,埃及是黄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说不清是什么颜色,印度是油腻的棕黑色,尼泊尔是绿色。视频中看到他们历时三个多月,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那一刻,也是很激动的,眼里也是噙着泪水。正如余老师所说, 离别之后才懂了它看着本书和节目,仿佛也离开国门走了一圈回来一样,同时心里也会生出一种幸福感和民族自豪感。一定要把握好机会去亲身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去亲眼欣赏世界的奇观异景。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2

  从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对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匮乏,以至于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脑海里完全没有形成时间轴和空间坐标,只能跟随作者的思路来解读这些古文明遗址遗迹。读着读着忽然想起了海子的一句诗“公元前我们太老,公元后我们又太小”,当然,诗句和本书并没有联系,只是让我联想到了,当我们面对世界级的几大古文明的时候,的确,公元前的你们太老,公元后的我们又太小。看着你们在“盛级必衰、至盛至弱”的规律中走向灭亡,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在几种文明的互征互战中毁灭、中断,不禁心里一颤,幸好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保存下来了;看着几大古文明曾经璀璨过的`土地上现如今还保持着战争、贫困、落后,不禁庆幸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天,感谢中国历代战争只是政权间的争夺而没有涉及到文明间的征服与毁灭,感谢历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尊重、统一与包容,感谢科举制度,感谢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这是来自几千年后的感叹;可是今后面对新的世界文明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那就是和平、包容、不同种族文明的兼容,这也是来自几千以来的一声叹息。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3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 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读后感 篇14

  看了《千年一叹》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喜悦。反而是越看越沉重,不忍再看,又不得不看。寻访古礼貌的礼貌之旅。乍一听,是一件美差。可其中却蕴含着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那些礼貌古迹总让我感觉它们是在沙漠上默默坚守的一座丰碑,一座很悲凉的丰碑。以前的它们是辉煌的见证者。而今的它们好似烟花灿烂之后留下来的与余烬。以前创造了他们的人的后代子孙,此刻因为各种原因,正在遭受这战乱,贫穷,饥饿,恐怖主义的侵害。余秋雨先生说,看到作为一个以前创造过辉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子孙连学都上不起,他感到痛心。然而又何止是痛心!哭墙之下那不曾休止过的哭声,医院里亟需药物治疗的孩子,那种就差武装到牙齿的`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又岂是一个痛字可说得清,道得明。忘了是在哪个国家,为了让旅客能够安全地观赏古迹,每个车队都派两辆车前后保护,余秋雨先生那时候的情绪只剩下难过,他们只但是是想让外人了解一下他们的历史文化而已。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以前的辉煌化为齑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可他们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恒河边静待死亡的老人,垃圾堆上密如林的脚能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中国是一个很神奇的国家。几千年来,大家打打杀杀,之后因为外族的侵略,大家竟紧紧地团结在一齐,再也部分什么外夷了。很期望中东有一天也能这样。发现原先大家是一家人。还有那些制造恶魔的人。

【《千年一叹》读后感】相关文章: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08-25

千年一叹读书笔记12-10

【热】《千年一叹》读后感09-19

读《千年一叹》有感04-20

《千年一叹》读后感6篇03-22

《千年一叹》读后感4篇03-21

《千年一叹》读后感(6篇)04-01

《千年一叹》读后感3篇08-17

《千年一叹》读后感15篇09-28